您好,欢迎您

CACA策问(IV)|机制为基,疗效为果,支修益教授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协同之道

08月06日
来源:肿瘤资讯

慢性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众所周知,每一种疾病治疗指南的背后,都是基础医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室研究与动物实验,并结合临床验证,最终阐明的发病机制。然而,对于身处一线的临床医生而言,如何在尊重这些机制研究成果与面对复杂多变的患者现实之间取得平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肿瘤资讯】就此有幸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支修益教授带来深度解读。

从实验室到病床:如何架起转化的桥梁?

支修益教授:临床工作必须认识到,实验室研究与实际诊疗存在差距。即便是在动物实验中效果显著的方案,应用到具体患者身上,结果也可能大相径庭。我们面对的不是标准化的实验品或小白鼠,而是活生生的患者。每一位患者的身体情况、合并疾病、经济条件乃至体力状况(PS评分)均各不相同。因此,我们不能将实验室得出的机制生搬硬套,否则很难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

这就要求我们的临床医生与基础研究科学家们进行紧密结合。医生需要将实验室的重大发现,在临床实践中灵活且精准地应用。面对鲜活的生命,我们的角色不应是研究成果的简单执行者,而应是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进行转化应用的实践者。我们既要尊重基础研究,搞清楚疾病的机理与原理,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一个理想的模式是建立基础与临床之间的闭环模式。临床医生在诊疗中积累经验、总结规范,这不仅能让年轻医生知晓机理、规范技能,更能为基础研究提供宝贵的一手数据。研究者们可以基于这些临床反馈,进行二次研究,从而产生“2.0版”或“3.0版”的机理认识。这些更迭、更精准的原理再反哺给临床,指导我们更新诊疗方案,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总之,临床工作的核心是患者,而我们所依据的基础机理则源于实验室,这两者必须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若能进一步融合我国的中医药学智慧,并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结合的多元协作模式,必将更有力地推动我们整体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2937bdec46abd579cc40532835839854.pn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Nydi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uqi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