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CACA策问(IV)|李文斌教授:从中国经验到整体观,重塑肿瘤病理诊断与研究未来

08月06日
来源:肿瘤资讯

肿瘤防治,赢在整合”。2025年7月18~20日,2025 CACA华东整合肿瘤学大会作为2025 CACA七大区整合肿瘤学大会的重要一环在广州隆重召开。会议期间,《策问》栏目特邀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文斌教授,围绕中国病理诊断经验的全球化推广,以及“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整合医学理念展开深度对话,为我们描绘了肿瘤病理在整合医学时代下的发展新蓝图。

中国方案与经验,助力国际分子诊断策略提升

李文斌教授:中国经验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而不断积累的。在中国抗癌协会,尤其是在樊代明院士的带领之下,我们系统总结了中国在肿瘤“防、筛、诊、治、康”五个关键环节的宝贵经验。病理作为肿瘤诊断的“金标准”,在这个宏大的框架中,也凝练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病理诊断体系,涵盖了肿瘤的分子诊断以及细胞病理诊断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肿瘤病理专委会积极响应中国抗癌协会的号召,投身于全球合作。我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越南等东盟国家,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我们发现,这些国家在病理诊断的质量控制,以及晚期肿瘤患者的基因检测和分子诊断方面,仍存在许多提升空间。

为此,中国抗癌协会病理专委会依托国家癌症中心的平台,专门举办了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分子诊断培训班,希望将中国的经验通过这个网络传播出去。值得强调的是,我们的方案与欧美现行的模式有所区别。我们深知,分子诊断通常是一个检测周期长、费用高昂的过程。欧美以高通量测序为主的检测方法价格不菲,检测周期也较长,这并不完全适用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情。

基于自身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一套更灵活、高效的分子诊断策略。这套策略依赖于高质量的测序,但又不完全以高通量测序为唯一手段。它整合了PCR、FISH、免疫组化等多种技术平台,形成了一个多平台的综合检测体系。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既提高了检测与诊断的准确性,又降低了检测费用。我们将这些在中国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众多发展中国家进行推广,这不仅提升了当地的诊断水平,也切实提高了中国分子诊断在全球的地位与影响力,实现了技术体系、方法与平台的“整体输出”。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重塑肿瘤认知与研究的宏观视角

李文斌教授:樊院士创造性地提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理念,我认为这对于肿瘤患者的诊治而言,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作为病理医生,我们有机会观察到肿瘤发展的整体动态。虽然肿瘤发生在具体的某个器官,但它的发生发展与身体整个机体的状态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我自己的团队目前就在深入研究病理与代谢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像乳腺癌、卵巢癌以及甲状腺癌等,都属于和全身代谢密切相关的肿瘤性疾病。

这类疾病的根源,并不仅仅是局部器官发生了病变,而很可能是身体整个系统出现了异常,最终在一个局部的器官上表现出来。以肝癌为例,我们发现肝癌中的一些代谢标志物,可能会深刻影响整个肝癌的发生、发展以及患者的预后。这些发现均提示,不应将不同器官的恶性肿瘤分割开来看待,而应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性的疾病来进行系统诊治。樊院士的理念,与我们当前对肿瘤认知水平的逐步提升是高度契合的。

当前如“时空转录组”等新兴检测技术,让我们能够在宏观层面,更清晰地看到肿瘤微环境对肿瘤整体的影响。这种宏观层面的影响,相比于肿瘤细胞个体的基因突变或表观遗传变异,或许更能决定肿瘤的复发风险,以及患者治疗后的预后状态。

因此,樊院士“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创见,不仅为肿瘤的临床诊治指明了新方向,更为我们深入的基础研究提出了一个充满前景的未来方向——即通过对宏观微环境的研究,来深刻揭示肿瘤究竟是如何发生发展的,而不仅局限于对肿瘤细胞个体的微观研究。
 策问四专家海报-07.jp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QTT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uqi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