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叶峰教授:从跟跑到领跑,以“转化研究”破局“靶点内卷”

07月22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7月5日,备受瞩目的“肿瘤内科临床与转化研究协作组(CTORG)成立会议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上海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王红霞教授与胡夕春教授联合发起,旨在汇聚全国顶尖的肿瘤内科专家力量,共同推动中国肿瘤治疗领域的高水平研究与转化医学发展。【肿瘤资讯】特邀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叶峰教授进行专访。叶峰教授从中国临床研究十余年的发展变迁切入,深刻剖析了CTORG在推动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以及攻克“转化研究”这一关键难题上的重要意义,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肿瘤研究从跟跑到领跑的宏伟蓝图。

叶峰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导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厦门市第五医院党委书记
国家肿瘤学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
福建省引才“百人计划”、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厦门市本土领军人才支持计划
厦门市抗肿瘤药物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临床研究成果在ASCO大会上进行口头报告,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
中国抗癌协会海峡交流委员会执行主任
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临床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厦门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从改变指南到引领研究:新时代下临床研究的“产学研”之路

叶峰教授:首先,热烈祝贺“肿瘤内科临床与转化研究协作组”成立,个人认为它的成立对全国肿瘤内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的临床研究取得了高速发展,无论是IIT临床研究还是GCP注册性临床研究,都成果斐然。我们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十五年前,我们主要依赖国外指南指导临床实践;十年前,我们开始通过广泛参与注册性研究来改写中国的指南;而今天,我们已经有能力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引领一些注册性项目。这个过程也见证了我们的研究从早期的“me-too”或“me-better”,发展到如今更多“first-in-class”的创新研究。

在这个新阶段,我们必须进一步拓展“产学研”合作,尤其是在上海这样拥有众多高新技术和生物制药企业的地区。只有建立好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我们才能拥有更多创新性的临床研究平台,才能真正由中国的研究者发起、在中国企业的支持下,解决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肿瘤疾病问题。

此外,协作组的平台对于IIT临床研究也至关重要。IIT更多是针对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却又未必能获得企业足够关注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有很多“有情怀”的医生聚集在一起,相互协作与支持,在这条注定铺满荆棘的道路上,探索出我们自己的解决方案,形成共识和指南,用我们自己的数据来引领临床实践。

破局同质化竞争:以“转化研究”发现“中国自己的靶点”

叶峰教授:我们可以看到,今天成立的协作组与以往很多协作模式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那就是将“转化研究”提到了核心位置。这也是当前中国肿瘤研究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过去,我们大量的研究,无论是GCP还是IIT,很多都是围绕由欧美发现的靶点进行的。这导致了严重的同质化竞争,甚至出现了“病人不够用”的现象,比如大家熟知的PD-1靶点药物就有二十几种。所以,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必须通过转化研究来发现“中国自己的靶点”,实现基础研究“从0到1”突破的时刻。

在这方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拥有非常深厚的前期基础,已经形成了很多可供转化的靶点选择。因此,CTORG能够带领所有成员单位,共同推动中国肿瘤研究从临床向转化的深入发展。我们协作组的成员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贡献我们的病例资源、临床实践经验与细致的观察,共同参与从临床前药物筛选到注册申报的全过程,为推动中国原创性研究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