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深度解读:RANKL通路在MM骨保护治疗中的核心地位与价值

07月22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多发性骨髓瘤(MM)是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骨质破坏是其标志性特征 。超过90%的MM患者存在溶骨性病变,约60%的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骨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增加病死率 。近期发表于OncoTargets and Therapy的一篇综述,系统阐述了MM骨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并重点探讨了以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通路为核心的靶向治疗在预防骨相关事件(SREs)及治疗MM中的重要价值。【肿瘤资讯】特将该综述的主要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打破“恶性循环”:靶向骨微环境能否成为MM治疗的下一个关键战场?

MM骨病的本质是骨重塑过程中成骨与破骨功能失衡的结果。在骨髓微环境(BMME)中,恶性浆细胞(MPC)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一方面通过Dkk-1、sFRP-2等因子抑制成骨细胞功能,阻碍骨形成;另一方面则通过分泌RANKL、MIP-1α、IL-6等破骨细胞激活因子,过度激活破骨细胞,导致骨吸收加剧,最终形成溶骨性病变 。

在此过程中,RANKL扮演了关键介体的角色。MPC不仅自身能分泌RANKL,还能刺激骨髓基质细胞和成骨细胞增加其表达。RANKL与其受体RANK结合后,可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活化与生存。与此同时,MPC还能通过其表面的syndecan-1结合并内化降解RANKL的天然抑制剂——骨保护素(OPG),从而进一步打破RANKL/OPG系统的平衡,加剧骨质破坏。这种由MPC驱动的RANKL上调,进而促进破骨细胞活化,而活化的破骨细胞又会释放IL-6等促进MPC增殖和存活的因子,由此形成“肿瘤增殖-骨质破坏”的恶性循环。临床研究证实,血清中高水平的RANKL/OPG比值与更广泛的骨病和更短的生存期相关 。

目前,双膦酸盐(BPs)是治疗MM骨病的主要药物之一,通过诱导破骨细胞凋亡、抑制骨吸收,显著延缓SREs的发生。代表性药物包括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 ZA)和帕米膦酸(pamidronate)。多项随机对照研究证实,BPs可显著降低SREs发生率,并可能通过免疫调节和直接抗MPC作用延长总生存期(OS)。然而,BPs的肾毒性、颌骨坏死(ONJ)等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使用。

地舒单抗是一种全人源抗RANKL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RANKL与RANK的结合,抑制破骨细胞形成与功能。与BPs不同,地舒单抗不依赖肾脏清除,适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在Raje等人主导的Ⅲ期临床试验中(n=1718),地舒单抗在预防SREs方面非劣于ZA(HR=0.98,P=0.01),且在无进展生存期(PFS)方面表现更优(46.1 vs 35.4个月,P=0.036)。此外,地舒单抗组肾毒性显著低于ZA组(10% vs 17%,P<0.001),提示其在肾功能受损患者中具有明显优势。尽管地舒单抗组低钙血症发生率略高(17% vs 12%),但多为1–2级,临床可控。ONJ发生率两组相当(4% vs 3%),未见显著差异。此外,多种现代抗骨髓瘤药物也被证实可间接调节RANKL通路,改善骨代谢。

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卡非佐米)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RANKL介导的破骨细胞分化;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泊马度胺)可下调RANKL表达,抑制破骨细胞生成;CD38单抗(如达雷妥尤单抗)通过阻断CD38阳性单核细胞与破骨前体细胞的相互作用,抑制骨吸收;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可显著降低sRANKL/OPG比值,改善骨代谢;HDAC抑制剂(如帕比司他)通过下调c-Fos等转录因子,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

地舒单抗作为RANKL抑制剂,在MM骨病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其潜在的抗骨髓瘤作用(如PFS延长)也为未来联合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地舒单抗与新型免疫治疗(如BCMA靶向疗法、CAR-T细胞治疗)的联合应用潜力。

结论

综上所述,RANKL通路在MM骨病发生中起核心作用。地舒单抗作为靶向RANKL的单克隆抗体,在预防SREs、改善PFS及肾功能安全性方面均显示出显著优势,有望成为MM骨病治疗的新标准。随着对骨微环境与肿瘤相互作用机制的深入理解,靶向骨代谢的治疗策略将在MM综合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编者按

综述清晰地勾勒出MM骨病的“恶性循环”模型,即恶性浆细胞(MPC)通过失调BMME中的RANKL/OPG系统,过度激活破骨细胞,而破骨细胞的活化反过来又促进肿瘤细胞的生存与增殖 。这种对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刻阐述,帮助临床医生从根本上理解为何骨改良剂不仅是支持治疗,更是抗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述详细对比了BPs和地舒单抗,其明确指出,尽管两者都能有效预防SREs,但地舒单抗在大型III期研究中显示出更优的PFS(46.1个月 vs 35.4个月)。这一发现极具临床指导意义,提示医生在选择骨保护治疗药物时,考量的或许不应仅仅是预防骨折,还应包括对疾病进展的潜在影响。

MM患者常伴有肾功能不全,这是临床治疗中的一大难题。综述明确强调了BPs的肾毒性风险及其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使用限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舒单抗不经肾脏清除,其安全性显著相对更优,尤其是在基线肾功能受损的患者中优势更为突出。这为临床医生在面对伴有肾功能不全的MM患者时,提供了清晰、安全的优选方案。

另外,综述不仅比较疗效,还全面梳理了两种药物的安全性谱,其指出了BPs和地舒单抗共有的ONJ风险。这一警示对于指导临床长期管理至关重要 。
该篇综述还探讨了蛋白酶体抑制剂(PIs)、免疫调节剂(IMiDs)及抗CD38单抗等主流抗MM疗法本身对RANKL通路的抑制作用。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一体化”的治疗视角,使其认识到在进行抗肿瘤治疗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骨病微环境,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联合治疗的协同效应。

总结而言,该篇综述并非简单地罗列文献,而是通过对病理机制的深入剖析和对关键临床证据的提炼比较,为临床医生在MM患者骨骼管理方面提供了清晰的决策依据、明确的风险提示和前瞻性的治疗理念。研究强调了靶向RANKL通路的核心地位,并基于疗效与安全性的双重考量,有力地支持了地舒单抗在MM骨病管理,尤其是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Parrondo R D, Sher T. Prevention of skeletal related events in multiple myeloma: Focus on the RANK-L pathway in the treatment of multiple myeloma[J]. OncoTargets and therapy, 2019: 8467-8478.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herr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IRIS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