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鳞癌(HNSCC)发病率排名大约第七位,由于部位隐蔽而且早期症状不典型,超过 60% 的 HNSCC患者在确诊时为局部区域晚期或转移性疾病 (UICC/AJCC TNM III 期和 IV 期)[1],即便接受了标准治疗,仍然有50%~60%发生局部/区域复发[1], 远处转移约为4%~26%[1]。骨是继肺之后第二常见的转移部位[2],占远处转移病例的 15% 至 39%[3],导致预后不良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即使在最佳的全身治疗下,转移性 HNSCC患者的中位OS仅为 10.1 个月,而多发骨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不足 5.7 个月[3]。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不可忽视HNSCC骨转移的预防和管理。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是我国唯一的眼耳鼻喉科专科医院,在HNSCC领域积累了丰硕经验,声誉斐然。【肿瘤资讯】在此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放疗科王孝深主任,围绕HNSCC骨转移诊治经验展开分享。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放疗科 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鼻咽癌专家委员 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鼻咽癌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肿瘤影像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 (CACA)鼻咽癌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 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 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头颈肿瘤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 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优秀带教老师
2013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2013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
2016年荣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 三等奖
2024年荣获上海市抗癌科技奖 二等奖
曾经是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十大杰出医务青年
2016年美国ASTRO年会“最佳国际论文摘要奖”
第一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3篇、中文论文17篇,主编书籍2部,参编5部
应邀在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杂志发表头颈部肿瘤精确放疗的经验(杂志2021年影响因子已达66.3)
编写第三版美国放疗教科书clinical radiation oncology第18章
主编《鼻咽癌精确放疗的靶区勾画----依据、原则与细节》(2021年)
主编《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精准放射治疗靶区勾画》(2024年)
国家卫健委肿瘤精准放疗专项技能培训专家
深耕厚植,斐声遐迩
优势学科荣膺全国榜首,MDT协同诊疗引领风骚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在头颈部肿瘤治疗方面在业内享有良好的专业声誉,您作为放疗科主任,能否请您首先就贵科室发展现状展开介绍?您在科室建设与发展中又有哪些经验可以与广大业内同仁分享?
王孝深教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眼耳鼻喉科专科医院。顾名思义,我院的眼科和耳鼻喉科是两大核心优势学科,凭借多年的深耕细作,在业界声誉斐然:耳鼻喉科已连续13年位居全国专科排行榜榜首,眼科也常年稳居前三甲。
除了这两大优势学科,医院还设有放疗科、检验科、病理科、营养科、放射诊断科、口腔科等。放疗科的诊疗范围主要聚焦于五官部位的肿瘤,包括鼻咽癌、喉癌、下咽癌、口咽癌、口腔癌、唾液腺肿瘤、鼻腔鼻窦肿瘤、眼部和耳部的恶性肿瘤、淋巴瘤,以及部分良性肿瘤(甲状腺相关眼病、脉络膜血管瘤、炎性假瘤、视神经鞘脑膜瘤)。其中鼻咽癌的治疗量最大,每年约有千余名鼻咽癌患者在我科接受放射治疗;其次是喉癌和下咽癌。
除了放射治疗,放疗科也常规开展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内的多元化诊疗方案,最大程度提高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
目前,放疗科已与外科(头颈外科、咽喉科、耳鼻喉科、眼科)、放射诊断科、病理科、营养科,建立了高效的多学科诊疗(MDT)合作模式。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针对复杂和疑难肿瘤病例进行多学科讨论,旨在为患者制定兼顾疗效与生活质量的最佳治疗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我院的头颈部肿瘤MDT门诊曾荣获上海市示范项目。最近三年来,我们还陆续开设了鼻咽癌MDT、眼肿瘤MDT,真正实现了患者“一次就医,一站式解决”复杂的诊疗难题。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MDT诊疗,把相关经验分享至全国范围,并通过每年举办单病种的MDT诊疗学习班,持续推动学术进步与临床实践的创新,为更多的患者造福,实现“五官我守护,世界你感受”。
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放疗、手术、系统治疗多维协同,骨转移治疗之“我见”
感谢王教授的精彩分享,也由衷感谢贵医院及您所在科室为攻克我国头颈部肿瘤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以您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来看,关于HNSCC骨转移,您认为有哪些重要信息是患者朋友们需要知晓,或重点关注的?
王孝深教授:恶性肿瘤预后不佳的主要问题在于其复发和远处转移特性。尽管肿瘤理论上可转移至任何部位,但有个别身体部位尤其容易发生肿瘤转移[4]。其中,肺癌和乳腺癌是骨转移的高发病种[5]。相较而言,HNSCC尽管也会出现骨转移,但其发生率低于肺癌、乳腺癌、肝癌等[5,6]。
对于已确诊的HNSCC骨转移,当前的临床处理方案灵活多样:局部病变可选择骨水泥成形术或局部放射治疗,联合系统性治疗[6];而针对广泛性转移,则主要依赖于双膦酸盐、地舒单抗等联合抗肿瘤药物进行系统干预[2]。
在骨转移的治疗策略上,我有一些基于实践的思考。从影像学来看,骨转移可分为溶骨性、成骨性及混合性[7]。目前,骨保护药物的药理机制主要集中在抑制破骨细胞[7,8],这提示它们在理论上更适用于溶骨性骨转移和混合性骨转移。然而,成骨性骨转移是否也常规需要双膦酸盐或地舒单抗这类药物,我认为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探索。毕竟成骨性转移瘤通常不会导致高钙血症。当然,对于溶骨性及混合性、特别是多发性骨转移瘤,多年的循证医学证据已明确支持使用双膦酸盐或地舒单抗[7,8]。这些药物能显著降低高钙血症和包括骨折在内的骨相关不良事件(SRE)的发生率[5,7,8]。因此,各大临床指南也普遍推荐在多发骨转移患者中使用它们来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
精准施策,对症下“药”
骨转移局部vs全身治疗策略的选择优化之道
在针对 HNSCC 骨转移的治疗方面,您积累了哪些实用且有效的经验可以分享?
王孝深教授:骨转移通常预示着恶性肿瘤进入晚期,患者预后不佳[2]。针对骨转移的治疗,我们需重点考量转移部位和病灶类型。从转移部位角度来看,承重骨转移(如脊柱、股骨)需更积极治疗以规避骨折带来的严重后果,因其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相比之下,非承重骨转移(如肋骨、颅骨)的骨折风险及对生活的影响相对较小,治疗策略可有所不同。
而从骨转移病灶类型角度而言,病灶可分为成骨性、溶骨性或混合性[7]。对于多发性骨转移,若有适宜的化疗或靶向治疗药物,个人主张积极采取全身治疗,并联合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或地舒单抗。这些骨保护药物能显著降低包括骨折在内的SRE的发生率[4,7,8]。
局部治疗同样不可或缺[6]。例如,外科骨水泥注射能立竿见影地提高承重能力或有助于塑形,其热效应还能灼伤肿瘤细胞。放射治疗在处理骨转移中同样扮演关键作用:它不仅能有效镇痛,还能杀灭肿瘤细胞。令人称奇的是,放疗后人体自身生理修复机制甚至能使受损骨恢复至正常结构。以鼻咽癌颅底骨侵犯为例,放疗有效控制肿瘤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骨皮质和骨髓腔能恢复至相对正常的结构和形态。
运筹帷幄,固本培元
规避骨保护药物相关下颌骨坏死的实践经验
诚然,骨保护药物整体安全性良好,针对其相关的下颌骨坏死风险您有何见解?
王孝深教授:文献报道提示,双膦酸盐和地舒单抗的长期使用可能增加下颌骨坏死(ONJ)的发生率[9]。作为头颈部肿瘤放疗医生,我观察到口腔颌面部位放疗后通常导致口腔微环境恶化和下颌骨缺血性改变,增加患者因龋齿引发的拔牙需求。然而,口腔颌面部位放疗后进行拔牙等有创操作,极易因创伤和感染继发ONJ。老年患者的骨质疏松也可能在拔牙等有创操作后诱发ONJ。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我们不应过度担忧骨保护药物的ONJ,而应综合权衡利与弊。对于接受骨保护药物治疗半年以上的患者,拔牙等有创性操作确实存在ONJ风险,但通常是多种因素综合叠加的结果。根据我二十余年的经验,头颈部放疗后患者口腔微环境普遍较差,下颌骨的长期缺血性改变不可避免。在这种“土壤”不佳的情况下进行有创操作,感染和ONJ风险必然增加。
理论上,ONJ并非地舒单抗/双膦酸盐用药后无诱因的自然发生现象(这种风险极低)。事实上,绝大多数ONJ都发生于前期接受拔牙或其它有创性操作之后。如果没有这些诱因,即使应用了地舒单抗或双膦酸盐,ONJ的自然发生率罕见。正常老年人拔牙后也有发生ONJ的概率。简而言之,应用了地舒单抗或双膦酸盐后下颌骨坏死往往有诱因,而拔牙等有创操作导致的继发感染是其最主要原因之一。
[1]郭晔, 白春梅, 李志铭. 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的免疫治疗进展.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9;32(7):572-579.
[2] Salvatore Grisanti , Susanna Bianchi, Laura D Locati, et al. Bone metastases from head and neck malignancies: Prognostic factors and skeletal-related events.PLoS One. 2019 Mar 20;14(3):e0213934. doi: 10.1371/journal.pone.0213934.
[3] A Huang C, He J, Ding Z, et al. A Nomogram for Predicting the Risk of Bone Metastasis in Newly Diagnosed Head and Neck Cancer Patients: A Real-World Dat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From SEER Database. Front Genet. 2022;13:865418. doi:10.3389/fgene.2022.865418.
[4] poorva Jayarangaiah, Alysia K. Kemp, Pramod Theetha Kariyanna. Bone Metastasis.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5 Jan.2023 Jul 31.
[5] 李薇, 石丰豪, 韩晟. 对比地舒单抗与唑来膦酸治疗实体瘤骨转移的成本-效用 [J] . 中国研究型医院, 2022, 09(5) : 22-28. DOI: 10.19450/j.cnki.jcrh.2022.05.005.
[6]Antonio Daloiso,Leonardo Franz,Tiziana Mondello,et al.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ith Distant Metastas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Cancers 2024, 16(22), 3887; https://doi.org/10.3390/cancers16223887.
[7]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 骨转移瘤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电子版). 2010;2(2):65-73.
[8] 地舒单抗注射液(安加维® )说明书.
[9] 何悦, 陈珩, 安金刚, 等人.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21(4):313-325.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B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