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EHA】郝良纯教授:奥加伊妥珠单抗用于儿童及青少年B-ALL助力实现快速深度疾病缓解

06月1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年会于6月12日至15日在意大利米兰盛大举行。作为全球血液学领域最具规模与影响力的年度盛会之一,EHA年会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专家学者,集中展示血液病基础研究、临床诊疗与前沿技术的最新进展,持续推动学术交流与临床转化。

在本届EHA大会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郝良纯教授团队开展的关于奥加伊妥珠单抗(InO)联合治疗儿童及青少年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研究成功入选大会摘要(PB2358)。该研究深入评估了InO治疗儿童和青少年B-ALL的疗效与安全性。【肿瘤资讯】特邀郝良纯教授对该研究的关键发现进行解读,详情如下。

郝良纯 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国家儿童区域医学中心(东北)
辽宁省血液疾病诊断治疗中心副主任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血液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 第14-16届血液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 第1-3届肿瘤学组委员
中国儿科医师协会 第1-3届血液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 小儿肿瘤内科学组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童白血病专家委员会成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儿童及青少年白血病专家组成员
辽宁省第一届小儿血液、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辽宁省免疫学会 血液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东北三省儿科血液专业协作组主任委员。
辽宁省暨沈阳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国际儿科学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等杂志编委
2003年获得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才。

▲点击观看郝良纯教授完整视频

肿瘤资讯:祝贺您团队的研究成果成功入选2025年EHA。该研究深入探索了InO用于儿童及青少年B-ALL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能否请您为我们讲解一下该研究的设计和核心结果?

郝良纯教授:

白血病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儿童肿瘤的第一位。ALL又占儿童白血病的80%以上,其中B-ALL占主导地位,在儿童ALL中约占70-80%。得益于新型疗法的不断涌现,儿童B-ALL的生存率已获显著提升,治疗目标正从单纯追求生存,转向更注重远期生存质量。当前,该领域的治疗策略呈现两大趋势:一是致力于提升高危及复发/难治患儿的缓解率;二是在一线或前线治疗中更早地整合靶向免疫及细胞治疗,以期在优化现有化疗方案的基础上,实现降低复发风险与减少移植的双重目标。

基于上述背景,本中心开展了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旨在评估InO在18岁以下高危或R/R B-ALL患儿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的核心目标在于提高该患者群体的深度缓解率,从而降低复发风险并减少其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需求。本研究共纳入39例患儿,其入组标准主要为初诊高危、诱导治疗后微小残留病(MRD)持续阳性、维持治疗期间MRD复阳,或复发难治的患者。具体治疗方案为:在VAP预处理后,应用InO,第1天给予0.8 mg/m²,随后于第8天和第15天给予0.5 mg/m²。

我们在诱导治疗开始后20天左右,以及3次InO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骨髓形态学、流式细胞术MRD水平,和有融合基因者的的融合基因水平进行监测,评估患者是否达到深层次的疾病缓解。同时,我们也进一步观察了患者1年及2年的无事件生存(EFS)率。安全性方面,重点监测了血液学毒性及肝窦阻塞综合征/静脉闭塞病(VOD/SOS)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研究结果表明,InO治疗后,所有患者都达到了深层次的MRD阴性缓解,且总体耐受性良好,未观察到VOD或CRS的发生。

肿瘤资讯:感谢您的介绍!您的研究结果显示,InO用于不同治疗阶段、不同预后分层的儿童及青少年B-ALL患者均可实现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基于此,您如何看待InO在B-ALL儿童患者中的整体应用前景?

郝良纯教授:

InO在成人B-ALL中应用多年,已较为成熟。然而,儿童B-ALL在疾病特征和预后方面与成人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而言,儿童B-ALL预后相对较好,复发率较低,超过80%的患者通过常规化疗即可获得长期生存。尽管如此,部分儿童患者仍存在不良预后因素,例如携带高危基因突变或处于青少年及年轻成人(AYA)期的患者。这类患者对治疗反应较差,复发风险较高,生存期相对较短,亟需探索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InO作为靶向CD2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为治疗这类预估难治/高复发风险的儿童及青少年B-ALL患者提供了新的契机。临床观察发现,除了复发/难治性患者之外,在B-ALL诱导缓解期和巩固治疗阶段应用InO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传统化疗相比,InO展现出以下优势。首先,在诱导缓解期应用InO后,患者发生严重感染的机会大幅减少,对抗生素的需求也明显降低。其次,患者接受InO治疗后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的频率显著下降。这些优势为患者创造了更安全的治疗窗口期,使诱导缓解过程更为安全和平稳。

综上,在儿童及青少年B-ALL治疗中,尤其是诱导缓解期加入InO这一免疫治疗手段,能够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有效实现深度缓解的治疗目标。根据细胞动力学原理,若能在B-ALL诱导治疗的第一疗程即达到深度完全缓解,将大幅减少后续复发和耐药细胞出现的风险。

肿瘤资讯:近年来,免疫治疗前移已成为ALL治疗领域的一大重点发展趋势。您如何看待InO等免疫治疗在儿童ALL一线治疗中的价值?

郝良纯教授:

在儿童ALL,特别是B-ALL的治疗中,诱导缓解阶段的疗效至关重要,其核心目标是在首个疗程即实现深层次缓解。另外,处在巩固和维持治疗期的患者一旦出现MRD,我们需要迅速地清除MRD。如果患者在诱导期未能达标,或是在后续出现MRD复阳,均预示着极高的复发风险、更短的EFS以及长期生存机会的丧失,并可能迫使患者接受挽救性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因此,在诱导缓解阶段施以规范的联合治疗可大大降低上述风险。

目前国内外临床中心已普遍对ALL患者实施全程动态MRD监测,保证患者MRD水平保持在可控的范围内。MRD监测的方法多样,包括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实时定量PCR(RQ-PCR)以及更高灵敏度的二代测序(NGS)。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在治疗中采用如InO等免疫治疗,有望实现更深层次的NGS MRD清除,达到10⁻⁶以下的水平。

鉴于MRD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生物学标志物,动态监测策略在ALL的全程管理中显得尤为关键。临床实践中,推荐的监测频率为:在诱导缓解及巩固治疗阶段,于每个疗程后进行检测;进入维持治疗期后,每3至6个月监测一次,直到化疗结束;化疗结束后也应每3至6个月监测一次,至少持续5年。免疫治疗的应用使MRD在大部分时间都处在阴性状态,保证B-ALL患者治疗的安全,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肿瘤资讯: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儿童Ph+ ALL的治疗现状是怎样的?以及您对该类患者未来的治疗有哪些期望呢?

郝良纯教授:

儿童B-ALL可分为Ph+与Ph-两大亚型。Ph⁺ B-ALL患者通常伴有高白细胞计数,且多数患者属于高危组。因Ph⁺ B-ALL患者有BCR-ABL基因的表达,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是极为重要的靶向药物,但在诱导缓解阶段,TKI单药治疗往往难以实现深度分子学缓解,因此亟需探索更高效的联合治疗策略。

TKI联合化疗传统方案通常需要3至6个月才能实现BCR-ABL基因的转阴,而我们观察到,TKI联合InO方案可使多数Ph⁺ B-ALL患儿在30至40天内即达到BCR-ABL基因转阴或拷贝数显著下降。更重要的是,InO联合TKI诱导方案有望改善Ph⁺ B-ALL患儿的长期生存。经过1至2年的初步随访,接受此方案治疗的患儿均未出现复发迹象。从安全性角度看,该方案避免了传统化疗所带来的高出血、高感染风险,以及TKI与化疗药物联用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叠加问题。

因此,我认为未来TKI联合InO的诱导缓解方案有望成为儿童Ph⁺ B-ALL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

肿瘤资讯:儿童B-ALL的治疗历经了从传统化疗到如今免疫治疗“百花齐放”的时代变革,治疗选择日益丰富。请您结合这段发展史,谈谈我们应如何看待和选择这些不同的免疫治疗方案?

郝良纯教授:

儿童B-ALL的治疗在过去数十年间经历了显著的变革。上世纪60年代,我们主要使用化疗方案,但疗效有限,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不高。转折点出现于70至80年代,随着门冬酰胺酶、蒽环类药物等新药的涌现,化疗方案得以优化。最终于80至90年代确立了VDLP方案进行诱导缓解。该方案显著提升了大部分B-ALL患儿的生存率,但仍有约15-20%的患者最终会复发。直至2013年,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 疗法为代表的细胞治疗取得突破,B-ALL的治疗范式发生明显的变化。与此同时,多种免疫靶向药物亦崭露头角,如靶向CD22的ADC药物InO、靶向CD20的利妥昔单抗以及靶向CD19的贝林妥欧单抗等。

在众多新兴免疫疗法中,靶向CD22 ADC InO在B-ALL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综合优势。CD22如同B-ALL细胞的“心脏”,被成功靶向后可快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因此,含InO的方案能够高效诱导深度缓解,同时降低感染和出血风险。此外,InO的作用机制不依赖于T细胞活化,因此一般没有CRS及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InO的疗效不受患者的肿瘤负荷高低影响,高肿瘤和低肿瘤负荷的患者都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一点相对优于在高负荷状态下疗效可能受限的靶向CD19和CD20的单抗。

综合来看,对于诱导期即被评估为高危或复发风险高的B-ALL患儿,在需要引入免疫治疗时,InO联合方案是我们更推荐的方案。

参考文献

1.Abstract release date: 05/14/25) EHA Library. Chi Z. 06/12/2025; 4161432; PB2358.

责任编辑:cherry
排版编辑:高乐乐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