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ASCO中国好声音丨张会来教授及孙聪医生团队:解密FL分子迷宫——从基因差异到临床革新

06月1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5月30日,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在芝加哥开幕。在本次大会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孙聪医生及其团队带来了一项基于基因组与转录组,不同组织学分级滤泡性淋巴瘤(FL)的分子图谱剖析。【肿瘤资讯】特邀孙聪医生就以上研究进行深度解读,以飨读者。

孙聪
肿瘤学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滤泡性淋巴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在 Leukemia 发表SCI文章1篇,以共同第一作者BJH、Hematological Oncology等国际专业杂志以及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著。获得2024年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口头汇报、2025年ASCO口头汇报。

分子密码的破译:揭秘不同级别FL基因图谱的深层差异

孙聪医生:本研究旨在通过整合临床、基因组及转录组等多组学数据,阐明最新ICC与WHO指南在FL病理分级标准上存在差异的生物学基础。本研究的核心发现之一是,FL的四个病理学分级可归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遗传学亚型。FL 1/2级与3A级在遗传学背景上高度相似,其特征为高频的CREBBP和KMT2D基因突变,且与更优的预后相关。与此相对,FL 3B级及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混合型,则显著缺乏上述突变,但表现出更复杂的拷贝数变异(CNVs)。其中,1p36.32缺失与3p21.1增益等高频CNV,被证实是预测不良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独立风险因素。

在转录组层面,研究揭示了不同分级间肿瘤微环境的异质性。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相比,FL 1/2级的肿瘤微环境相对稳定;而3A、3B及混合型则表现出显著的免疫、代谢及细胞周期相关通路的重编程。进一步的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sGSEA)证实,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升高,免疫相关通路活性呈进行性抑制,而代谢与细胞周期相关通路的活性则进行性增强。

从实验室到临床:分子特征驱动FL诊疗模式革新的未来展望

孙聪医生:本研究的多组学分析结果,不仅揭示了FL深层的生物学异质性,更对临床实践的诊断、预后及治疗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诊断与分型上,我们的研究发现FL 1/2级与3A级共享高度重叠的遗传学特征,这为第五版WHO指南将其合并提供了强有力的生物学证据支持。此外,研究还识别出可用于精准预后分层的分子标志物:在FL 3B级及含DLBCL成分的混合型亚组中,特定的CNV,如1p36.32缺失和3p21.1增益,被证实是与不良PFS独立相关的风险因素,为临床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维度。

更重要的是,这些分子层面的新认知为探索未来治疗策略指明了方向。例如,对于携带高频表观遗传调控因子突变的FL 1-3A级患者,本研究提示了HDAC抑制剂等表观遗传药物可能具备潜在疗效;对于已表现出免疫微环境重编程的FL 3A级亚型,联合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或可成为改善结局的增效策略;而针对预后最差、常表现为难治性的FL 3B级及混合型,其显著的代谢通路紊乱特征,则提示联合靶向肿瘤代谢的药物,有望成为一种克服耐药、提升疗效的新型治疗途径。

探索未知之境:FL分子研究前沿的挑战与未来航向

孙聪医生:诚然,本研究仅是从群体层面初步揭示了FL不同病理分级的分子特征,而该领域仍有众多关键的科学问题亟待深入探索。例如,在单细胞层面,我们可以借助多组学测序技术,精准追溯不同FL亚型的细胞起源;并利用空间转录组学等前沿工具,深入解析生发中心内中心细胞与中心母细胞的动态互作,及其驱动肿瘤微环境重塑的分子机制。

此外,针对FL的早期进展、疾病转化、以及更精细的免疫与分子亚型构建等临床难题,同样需要更多基础机制研究的支撑。目前,本团队已在上述方向进行战略布局并开展深入研究,最终旨在通过对FL更深层次的理解,实现对患者的精准分层与精准治疗,并向着功能性治愈这一终极目标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Molecular landscape of distinct follicular lymphoma histologic grades: Insights from genomic and transcriptome analyses.7002

责任编辑:Cherry
排版编辑:Cherry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