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提升血液病的规范化诊疗水平,促进血液病学科的建设和发展。2024年12月18日,由辽宁省免疫学会、大连心脏学会主办,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和沈阳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承办的“第十三届盛京血液病综合诊治标准化与新进展研讨会”在沈阳盛大举办。本次会议特邀数十位领域内的专家,围绕血液病诊疗领域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在此,【肿瘤资讯】特对会议内容关键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高瞻远瞩,振奋人心|大会致辞
会议伊始,本次会议的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张继红教授作为东道主进行了开场致辞,她对于各位专家教授的莅临表示了欢迎,并指出为了加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密切联系,提升血液疾病的诊疗水平,特召开此次会议。希望各位能够有所收获,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大会的荣誉主席南方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院刘启发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胡豫教授进行了开场致辞,两位专家对于盛京医院血液中心的发展予以了高度的肯定,并指出盛京血液病综合诊治标准化与新进展研讨会已成为业界学术品牌,未来必将推动我国血液病诊疗事业的快速发展。
在开幕式尾声,辽宁省免疫学会单风平教授代表学会进行了致辞,他对于张继红教授在辽宁省血液病诊疗发展中所做的工作进行了回顾,指出每年的学术研讨会不断丰富了血液病诊断的理论与实践。辽宁省免疫学会秉持促进学术交流,推广先进技术,培育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和造福一方人民的宗旨。多年来,致力于促进不同血液学科交流与进步。本次学术会议的召开是辽宁省血液疾病诊断领域的又一盛会,希望大家能够进行更多的沟通交流,更好服务血液病患者。
百家争鸣,精彩纷呈|学术分享
MDS患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
主持: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戴克胜教授
讲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昱教授
王教授主要对于高危MDS移植面临的挑战进行梳理。她认为老年、TP53突变的患者应该进行移植,IPSS-M MH-也许亦可移植。通过前瞻性研究,回答了移植前是否桥接的问题。对于供者,应该选择子女,而预处理方案则考虑RTC序贯。她建议应该选择新方法、多手段进行复发监测,并采取DLI IFN 靶向进行维持治疗。
讨论
在讨论环节,北部战区总医院周凡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郝良纯教授参与了讨论。两位专家指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具有非常强的异质性,使得MDS的移植充满着挑战。通过王教授的学术分享,让大家对于MDS移植相关指征以及监测的手段具备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TNFSF/TNFRSF AUTOIMMUNE AND TUMOR
主持:中国医科大学单风平教授
讲者: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孙逊教授
孙教授对于自己团队所做的工作进行了分享,指出胞内表达的TL1A通过激活DC-SIGN/Raf1/p65信号通路,促进DC的抗原提取和提呈能力,协同并增强TLR4介导的DC活化,进而参与肠黏膜固有层Th细胞分化,在IBO病变形成中发挥重要的促炎作用。
讨论
在讨论环节,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李胜军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姜雪峰教授参与了讨论。两位专家指出当前孙教授的研究方向是TL1A的促炎作用,他们感兴趣是否存在内源性的负反馈机制以限制TL1A的过度活化。
免疫分型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主持:中国医科大学王华芹教授
讲者: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王卉教授
王教授指出做好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需要有良好的方案设计,通过正常标本和已知异常标本比对以做好抗体验证,还要进行仪器质控以防止细胞在视野范围之外。除此还要进行调节补偿,以判断抗体可信度与获取条件,注意精确设门,进行好抗原表达的判断以及进行合理的解释。
讨论
在讨论环节,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艾丽梅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张国君教授参与了讨论。两位专家对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流式细胞检测究竟使用骨髓还是血液以及是否可以用流式判断疾病预后进行了深度的讨论。
MPN的骨髓病理诊断
主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樊华教授
讲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孙琦教授
孙教授指出,骨髓增殖性疾病(MPN)在诊断时可能出现无法分型的情况。因为处于疾病早期时,各型特征并不明显,无法分型;处于疾病晚期时,纤维化或侵袭性阶段(加速或急变),基础疾病特征被掩盖;在伴随其他肿瘤或炎症性疾病时,还会掩盖临床或形态学诊断性特点。对于无法分型的MPN ,应该归入MPN-U。
讨论
在讨论环节,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本钢总医院王敏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亚柱教授参与了讨论。两位专家对于无真红病史,但是,具有骨髓纤维化的患者,如何进行诊断进行了深度的交流。
AI趋势下的二代流式整体解决方案
主持:辽宁省肿瘤医院张晶教授
讲者:碧迪医疗郭倩教授
郭教授对于二代流式一体化解决方案中的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高性能、运行稳定以及审计追踪,共计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她指出建议在健康管理中增加量化的免疫力检测,以提升健康管理水平。未来希望进行更多的交流,一起为流式平台的建设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流式细胞因子临床应用实践
主持:陈芳教授
讲者:成都医芯华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田婷婷教授
她对于流式荧光技术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2020年国产的半自动流式荧光设备开始出现,2022年起全自动流式荧光设备亦密集获批,标志着流式细胞仪器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针对既往流式细胞仪器所存在的痛点,全球首台单人份流式荧光平台应运而生,成为了最适合临床的流式荧光多重检测平台,未来随着应用和推广必将为广大患者服务。
伴定义遗传异常AML的形态特征与疗效评估
主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高海燕教授
讲者:北京陆道培医院伍平教授
伍教授指出新的诊断技术丰富了对细胞形态的认知,通过现象看本质,为细胞形态学增加了更深刻的内涵。在进行伴定义遗传异常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诊疗时,掌握好形态特征不但可以提示特定基因存在,而且还可以做好治疗后的精准评估。
讨论
在讨论环节,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肿瘤研究所刘宇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王欢教授参与了讨论。两位专家指出对于在AML的报告中何时可以录入以及是否可以录入基因水平的话题进行了深度的讨论。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投稿及写作关注点
主持: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侯平教授
讲者: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干岭教授
干教授指出编委们在进行论文优劣评审时,主要关注创新型、实用性以及可读性。因此,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注意用好的方式呈现好的研究内容与结果,而且在进行科研过程论述时,应该注意逻辑性,并且,做到通俗易懂、结构清晰合理以及语言表达准确。
讨论
在讨论环节,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张强教授、本溪市中心医院张亚男教授、鞍山市中心医院马瑀教授参与了讨论。三位专家对于如何从临床实践中发掘出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进行了深度的交流。
免疫状态评估的临床应用
主持:辽河油田总医院李荣教授
讲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壹教授
李壹教授首先对于临床免疫评估进行了阐释。随后,分享了如何建立临床免疫评估的方案。最后,指出免疫监测在临床上主要是应用于靶向治疗的精准监测以及疾病状态的免疫分层及评估。最后,她还进行了临床个案以及队列分析的分享,指出了免疫状态评估在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重要性。
讨论
在讨论环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萍萍教授、辽阳市辽化医院王立维教授参与了讨论。两位专家对于T细胞亚群监测是否可以作为健康人群的体检内容进行了深度的交流。
精细亚群在临床应用心得
主持: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志明教授
讲者: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朱杰教授
朱教授指出器官移植中免疫检测非常重要,特别是移植前的免疫基线的检测。这对于日后移植后免疫功能恢复的检测非常重要。虽然分子生物学对病原学的检测敏感度非常重要,但是检测都有盲区,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对临床诊断的帮助更大。现阶段朱教授团队发现布尼亚病毒感染一般都是通过骨髓穿刺标本,在下阶段,研究者还会做外周血大样本的数据追踪及整理,力争通过外周血快速筛查此病毒的感染,然后送检第二代测序(NGS)。
讨论
在讨论环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张晓莉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傅雅静教授参与了讨论。两位专家对于在临床诊断中,CD4细胞下降但是比例正常,是否需要考虑慎重用药的问题,进行了深度的交流。
环境流行病学领域介绍与研究开展
主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颐教授
讲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张合华教授
张教授指出,环境流行病学主要研究环境中自然因素和污染因素危害人群健康的流行研究规律,尤其是研究环境因素和人体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即阐明暴露-效应关系,以便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采取疾病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当前环境流行病学领域观察性研究+生信分析、观察性研究+基础实验以及观察性研究+生信分析+基础实验都有相应的研究发表,让我们期待这些研究结果的转化和应用。
讨论
在讨论环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智教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欣教授、沈阳雍森医院宋广玉参与了讨论。三位专家指出空间转录组研究与空间环境研究的原理一致,甚至算法也互通。因此,空间数据分析可以借用环境流行病学领域的思路开展研究。
回溯过去,继往开来|大会总结
大会尾声,本次会议的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张继红教授进行了总结,她指出本次会议在短时间内将血液病实验诊断领域的前沿知识进行了充分的呈现。她相信各位与会同道定能学有所获,引起更多的学术思考。未来希望进行更多类似的学术交流,进行更多沟通,共同促进我国血液病实验诊断水平的提升。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