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Nature子刊】复旦大学崔越宏教授团队: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在晚期胃腺癌与食管鳞癌中的应用前景

10月29日
来源:复旦中山肿瘤防治中心

NEWS


晚期胃腺癌(GAC)和食管鳞癌(ESCC)患者的二线及后线治疗疗效有限,且对化疗耐受性差,亟需寻找新的治疗方案。针对这些患者,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去化疗”策略显示出潜在的疗效。


近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崔越宏教授团队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4.7)杂志上发表了题为“Nivolumab plus anlotinib hydrochloride in advanced gastric adenocarcinoma and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he phase II OASIS trial”的临床研究成果, 为晚期胃腺癌和食管鳞癌患者的二线及后线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研究解读

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II期临床试验,纳入了48例晚期胃腺癌和食管鳞癌患者,均为一线及以上治疗失败的患者 。患者接受了Nivolumab(PD-1抑制剂)和安罗替尼(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联合治疗。结果显示,主要研究终点的客观缓解率(ORR)为29.2%,次要研究终点疾病控制率(DCR)为64.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个月,总生存期(OS)为11.1个月。在安全性方面,该方案中大多数患者仅出现1-2级不良反应,常见副作用包括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肝功能不全和皮疹等,不良反应可控,安全性良好。


此外,研究通过二代测序和Olink技术对ctDNA和外周免疫蛋白质组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时较低的VAF以及多种细胞因子(如IL-6、IL-8、CXCL5、CXCL1等)的低水平与患者的疗效改善显著相关。同时,肠道菌群的平衡和CD68 +PD-L1 +PD-1 +巨噬细胞的高比例也与更好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这些发现表明,VAF、细胞因子、肠道菌群及免疫细胞的变化可以作为OASIS治疗方案疗效的重要预测标志物,为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有前景的依据


本研究作者介绍

通讯作者:崔越宏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行政副主任。担任中国抗癌协会第五届胃癌专业委员会内科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第一、二届青年理事会理事;上海市抗癌协会第一届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部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第七届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消化道肿瘤诊治和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共同通讯作者:刘天舒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肿瘤内科主任,肿瘤预防与筛查部主任,上海市肿瘤化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和循证医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循证医学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等职务。作为中心研究者参与或主持300余项国际和国内的药物临床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研究方向聚焦于肠癌、胃癌等消化道肿瘤的免疫与代谢等方面。

第一作者:吴菁 博士、主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主治医师。擅长肺癌以及消化道肿瘤的化疗,靶向以及免疫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科委等课题;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cancer、Molecular Therapy Nucleic Acid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2部。


共同第一作者: 张世龙 博士、主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临床与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上海市启明星计划扬帆专项1项。



评论
11月05日
韩朝
黑山仁和医院 | 肿瘤内科
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去化疗”策略显示出潜在的疗效。
11月02日
吴枫阳
湖北省肿瘤医院 | 消化内科
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在晚期胃腺癌与食管鳞癌中的应用前景
10月29日
韩月仙
寿阳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免疫治疗目前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