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TPO-RA治疗新视角:看高剂量起始如何助力患者最大化获益

2024年10月18日
整理:肿瘤资讯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尽管在血液系统中被视为一种良性疾病,但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1。近年来,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等新药和联合治疗策略的不断涌现,为ITP的精准化治疗提供了多样的选择,在ITP的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3。随着临床应用经验的积累以及研究的深入,如何选取更优的初始剂量,以确保患者能够尽快提升血小板(PLT)计数至安全水平,并长期维持在安全范围内,降低出血风险,已成为临床持续关注的问题。

TPO-RA疗效好起效快,推动ITP治疗进入新时代

ITP是一种复杂的、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患者常伴或不伴皮肤黏膜出血症状,严重时可并发颅内出血、严重内脏出血而危及生命,为临床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3。该病主要发病机制为血小板自身抗原免疫耐受性丢失,导致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活化,共同介导血小板破坏加速及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不足。因此,阻止血小板过度破坏和促进血小板生成是不可或缺的ITP治疗方法。传统治疗策略包括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脾切除术等。然而,许多患者对这些疗法反应不佳,且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限制了上述策略的广泛使用3

TPO-RA是一种新型ITP治疗药物,其作用机制在于刺激血小板生成而非减少破坏,可通过选择性结合于TPO受体,激活TPO受体依赖的STAT和MAPK信号转导通路,刺激巨核细胞增殖和分化,发挥升血小板作用。相较于主要通过减少血小板破坏发挥作用的常规治疗,TPO-RA的应用为ITP治疗带来了重大突破3,4

研究显示5TPO-RA治疗成人ITP的总有效率约为70%~90%,其中,50%至60%的患者可在延长治疗持续时间后维持应答。同时,该类药物起效迅速,1~2周即可起效2。鉴于此类药物具有疗效确切、起效迅速、应答率高、疗效持久等特点,TPO-RA的治疗地位日渐提升,成为ITP疾病管理的重要选择。

TPO-RA高剂量起始,助力患者更快、更好地获得应答

利器在手,更需匠心独运,方能尽显其威。为了更好地管理ITP,临床还需优化治疗策略,以充分发挥TPO-RA药物的最大疗效,从而使患者获益最大化。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如何优化TPO-RA的治疗方案,并发现增加其起始剂量可加快PLT的上升速度,提高患者的应答率,进一步降低出血风险,同时耐受性良好。

既往已有研究证实,TPO-RA类药物具有剂量依赖性,即随着剂量的增加,PLT水平的提升也会增强,而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未见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趋势6。新一代TPO-RA药物海曲泊帕的相关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结论。在首次入院的慢性ITP患者中7,海曲泊帕2.5mg组、5mg组、7.5mg组在治疗28天后分别有12.5%、58.3%和66.7%的患者PLT≥50×109/L,停药1周后,7.5mg组中仍有一半的患者PLT计数超过50×109/L。此外,海曲泊帕III期研究8发现,与2.5mg/d剂量相比,5mg/d的剂量起效更迅速,达治疗反应的中位时间更短(21d vs. 14d)。

上述结果表明TPO-RA在增加PLT计数方面具有剂量依赖性,高剂量起始治疗不仅应答率更高、起效更快,还能降低出血风险。以海曲泊帕为例,建议临床中治疗ITP时采用5mg/d起始,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可考虑将海曲泊帕加量至7.5mg/d,以进一步提高应答率,为患者带来持续获益。此外,未来还可通过高剂量起始的方式来探索TPO-RA治疗线数的前移,有望提高新诊断患者的疗效,延长缓解时间,降低复发的风险。

TPO-RA高剂量起始疗效不佳?携手双醋瑞因有望重获应答

尽管剂量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然而,临床实践中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相同的剂量中获得理想的疗效,有少数患者在使用更高剂量的TPO-RA治疗后仍面临无效或疾病复发的风险,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更为棘手。针对这一困境,《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2指出,对于一种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无效或不耐受患者,更换其他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或采用序贯疗法可能使患者获益。目前,TPO-RA的转换治疗策略已相对成熟,但由于药物可及性、便利性以及治疗成本等原因,部分患者无法及时切换另一种TPO-RA进行治疗9。因此,研究者们开始尝试通过联合给药策略来提高初始及持续应答率。

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的II期研究9,评估了TPO-RA与双醋瑞因联合策略在最大剂量TPO-RA治疗14天后无效ITP患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显示,治疗第15天时,TPO-RA联合双醋瑞因组的总缓解率(ORR)为44%,而TPO-RA单药组仅为13%(P=0.0009);第28天时,联合治疗组的ORR仍显著高于TPO-RA单药组(42% vs. 12%,P=0.0006)。此外,联合治疗组应答持续的中位时间为23周,20%的患者维持应答超6个月,单药组仅为8周,应答持续6个月以上的患者比例仅4%。在安全性方面,两组的不良事件(AE)发生率相似,且以1~2级AE为主,在治疗完成后可自行缓解。由此可见,在TPO-RA基础上联合双醋瑞因,显著提高了应答率,延长了应答持续时间,增强了TPO-RA的治疗效果,且耐受性良好,为最大剂量TPO-RA治疗后无效的ITP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观于一滴,可知江海之靡尽;审于一叶,可知春秋之迭更。这一结果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思路,合理推测双醋瑞因联合其他TPO-RA或许仍能发挥良好的疗效,有望让那些对单一疗法无响应的患者重新获得治疗效果。以海曲泊帕为例,7.5mg/d的剂量连续治疗4周后,若患者的PLT计数仍未升高至足以避免临床严重出血的水平,可考虑与双醋瑞因联用,有望重新使患者获益。

总结

TPO-RA的问世被视为ITP治疗领域的一座里程碑,改变了ITP的治疗格局,优化了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随着临床应用TPO-RA的经验不断积累,以及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日益提升,研究者们逐渐将目光转向如何进一步优化该类药物的应用,旨在帮助患者实现改善生活质量的核心目标。除联合用药和转换治疗等方法外,研究表明,采用高剂量TPO-RA进行初始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应答率,加快PLT水平的提升速度,进一步降低出血风险。此外,该策略并未增加安全性风险,从而有效助力患者最大化获益。对于高剂量治疗无效的患者,研究者们也在探索新的挽救治疗策略,联合双醋瑞因有望使患者重新获得应答。相信未来通过合理的药物选择与剂量调整,以及创新疗法的应用,将有越来越多的ITP患者在TPO-RA的助力下实现生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效娟,姚庆民,刘彦霞等.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的研究进展[J].老年医学研究,2021,2(01):45-49.
2.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J/OL].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0, 41(08): 617-623.
3.刘明霞,韩风生,刘延珍,等.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研发进展及安全性特征[J].药学研究,2024,43(02):184-188+193.
4.Liu XG, Hou Y, Hou M. How we treat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n adults. J Hematol Oncol. 2023 Jan 19;16(1):4.
5.Birocchi S, Podda GM, Manzoni M,et al. 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s for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 Platelets. 2021;32(2):216–226.
6.Terrault NA, Hassanein T, Howell CD, et al. Phase II study of avatrombopag in thrombocytopenic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undergoing an elective procedure. J Hepatol. 2014 Dec;61(6):1253-9.
7.Wang Z, Chen L, Zhang F, et al. First-in-patient study of hetrombopag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 Thromb Haemost. 2020 Nov;18(11):3053-3060.
8.Mei H, Liu X, Li Y, et al.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 of hetrombopag: a novel 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 for the treatment of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J Hematol Oncol. 2021 Feb 25;14(1):37.
9.Sun L, Huang X, Wang J, et al. Eltrombopag plus diacerein vs. eltrombopag in patients with ITP: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open-label, phase 2 trial. Blood. 2024 Jul 3:blood.2024025067.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y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