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寻根溯源丨68岁乙肝肝硬化PMF患者11个月内白血病转化一例

07月02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3年9月,Frontiers in Oncology报道了一位68岁的女性患者,在看似平常的就诊过程中,被意外诊断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MF),并迅速恶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最终不幸离世。病情进展之快、转归之差,即便对经验丰富的血液科医生而言,也是非常罕见的。然而,借助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我们得以窥见其中的缘由,发现了隐藏在基因深处的危险信号。

图片5.png图片6.png

病例介绍:无声杀手:一例不典型骨髓纤维化

患者,女,68岁。2001年因输血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后诊断为HCV相关肝硬化。2017年接受抗HCV治疗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但3个月后出现进行性脾大和疼痛。当时全血细胞计数基本正常,考虑脾大可能与肝硬化相关,未予重视。

2018年2月因持续脾大就诊血液科,骨髓穿刺涂片可见巨核细胞明显增多,但形态异常不明显,网状纤维染色示纤维组织增生(MF-1级)。外周血基因检测未发现JAK2 V617F突变,但发现CALR基因9号外显子52个碱基缺失突变(9号外显子1099-1150del,简称CALR del52)。综合考虑,诊断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

诊疗经过:步步惊心:急转直下的病情

诊断PMF后,患者当时一般状态尚可,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遂给予支持治疗并随访。8个月后患者症状明显加重,再次就诊时检查示重度贫血(HGB 6.5g/dL),脾脏进一步增大,外周血可见少量核红细胞。骨髓活检提示纤维组织增生加重(MF-2级)。评估疾病进展为骨髓纤维化晚期。

仅3个月后,患者出现急性白血病转化表现,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高(24.1×109/L),其中原始粒细胞40%、早幼粒细胞1%、中幼粒细胞2%、晚幼粒细胞10%、中性粒细胞30%、嗜酸性粒细胞1%、嗜碱性粒细胞4%、淋巴细胞4%、单核细胞8%,重度贫血(HGB 5.8g/dL)。骨髓流式细胞术检测示15%原始髓系细胞(CD34+, HLADR+, CD13+, CD33+, CD38+),25%前单核细胞(CD64+, CD13+, CD33+, HLADR+,伴 CD56异常表达)。染色体核型分析因标本原因未能判读。诊断:PMF急变期(AML-M4)。
 
予地西他滨20mg/m2 d1~5,共3个疗程,评效为未缓解。后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白细胞进行性增高,肿瘤溶解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图片7.png

图1:患者病史、治疗流程和基因分析

讨论:NGS技术揭示白血病转化之谜

本例初诊PMF时,虽然脾脏明显增大,但血象尚无明显异常,且肝硬化可部分解释脾大。但考虑存在血液系统疾病的可能,行JAK2 V617F等基因筛查,意外发现 CALR del52 突变。该突变是PMF的特征性分子学改变,提示 CALR 突变是PMF的驱动基因。多数研究提示,CALR 突变型PMF患者的总体预后优于JAK2突变型,其中52个碱基缺失突变(CALR del52,又称1型CALR突变)预后最佳。

遗憾的是,本例疾病进展异常迅速。诊断PMF后仅11个月,即出现急性白血病转化。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查因种种原因未能获得可供分析的染色体核型。但全基因组高分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芯片检测提示,该患者诊断时已存在复杂核型异常(涉及7号、8号、10号、11号和X染色体多个区域缺失)。这可能与患者慢性HCV感染以及抗HCV治疗有关。有研究表明,HCV感染会导致活性氧(ROS)和活性氮(NOS)过度产生,并通过干扰DNA修复酶的DNA结合活性,导致DNA损伤修复缺陷。这可引起肝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组不稳定和染色体异常。此外,抗HCV药物也可能诱导基因组不稳定。因此不排除本例染色体异常与既往HCV感染及抗病毒治疗有关。

图片8.png

图2:全基因组高分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芯片检测

为深入了解本例快速进展的分子机制,利用NGS技术对慢性期和白血病期外周血和骨髓标本进行二代靶向测序。结果发现NRAS基因存在2个位点突变:
 
1)Y64位点错义突变(c.190T>G,p.Y64D),诊断时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为44.8%,白血病转化时CD34+细胞该突变VAF升高至90.9%,而在CD3+T淋巴细胞中VAF约50%,提示该突变属生殖系变异,在白血病转化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拷贝数增加.
 
2)G12位点错义突变(c.35G>A,p.G12D),诊断时未检出,仅在白血病转化后出现,VAF为43%,CD3+T淋巴细胞未检出,提示该突变为体细胞获得性突变。NRAS作为信号转导分子,参与正常造血调控。获得性G12D突变可持续性活化NRAS下游RAS-RAF-MEK-ERK通路,导致髓系肿瘤发生。
图片9.png 

图3:肿瘤克隆演进,NRAS基因存在2个位点突变


研究表明,同时携带两种NRAS突变的AML极为罕见,预后更差。本例独特之处在于生殖系突变和获得性突变的共同作用。生殖系NRAS Y64D 突变临床意义尚不确定。一项功能研究提示,该突变本身不足以诱导肿瘤形成。但本例在疾病进展过程中检出NRAS Y64D 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升高,SNP芯片证实1号染色体短臂(NRAS基因所在区域)发生非整倍体拷贝中性杂合性缺失(aUPD),使变异等位基因趋于纯合化。这可能增强了Y64D突变的致病性,与获得性G12D突变协同,加速了白血病转化进程。
 
综上所述,本例PMF恶性程度远超常规预期。尽管CALR del52突变一般提示预后良好,但基于对慢性期和白血病期标本的多层面分析,这例罕见病例揭示了PMF转归的复杂性。急性白血病克隆可能起源于携带CALR del52突变的肿瘤干细胞,在此基础上,获得性NRAS G12D突变和拷贝数中性杂合性缺失介导的NRAS Y64D突变比例增高共同加速了白血病转化。此外,肝硬化、免疫功能低下等临床因素也可能参与其中。需要强调的是,NRAS突变和不同种类的染色体异常本身就是PMF转白风险因素,而这些信息仅依赖细胞形态学和常规核型分析很难获得。另一方面,尽管携带CALR突变的PMF总体预后相对较好,但本例的不良转归也提示该类患者预后异质性不容忽视。针对CALR 突变患者的白血病转化风险评估和预后分层的研究仍然匮乏。

小结:骨髓增殖性肿瘤预后评估刻不容缓

本病例为一名合并HCV感染及肝硬化的老年女性,就诊过程中偶然发现持续性进行性脾大和CALR基因1型突变,诊断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但在短时间内急变为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而死亡。二代测序和SNP芯片分析揭示其疾病进展过程中存在NRAS信号通路多重异常(生殖系突变比例增高和获得性突变)以及复杂染色体异常。提示对于骨髓增殖性肿瘤,尤其伴HCV感染者,常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可能不足以全面评估预后,需警惕病情突然恶化的可能,开展更深入的基因组学分析并密切随访。CALR突变虽然一般提示预后良好,但其预后异质性不容忽视。总之,NGS等新技术在血液肿瘤诊疗中的应用,有望帮助我们在疾病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指导预后分层和治疗决策,从而最终造福患者。
 

考一考你

一名54岁男性因腰背疼痛就诊,血清学检查发现IgG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骨髓活检见浆细胞比例增高达80%,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给予VCD(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方案化疗,疗效良好。但在第6个疗程结束时,患者出现全身结节性皮疹,并逐渐累及口腔和眼睑。皮肤活检病理最可能提示:
 图片10.png

图:皮肤活检病理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血管瘤  
B.卡波西肉瘤
C.骨髓瘤皮肤转移
D.药疹

上一期《寻根溯源丨隐匿于淋巴瘤背后的神经肌肉杀手:兰伯特-伊顿肌无力综合征》的答案为B。
 

 

参考文献

Gurban P, Mambet C, Botezatu A, et al. Leukemic conversion involving RAS mutations of type 1 CALR-mutated primary myelofibrosis in a patient treated for HCV cirrhosis: a case report. Front Oncol. 2023;13:1266996. Published 2023 Sep 29. doi:10.3389/fonc.2023.1266996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