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寻根溯源丨双重血液肿瘤在86岁老人体内的“罕见邂逅”

05月2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多发性骨髓瘤(MM)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同时存在是极其罕见的情况,多数情况下,ET先于MM诊断数年,而两种疾病同时诊断更是少见。Frontiers in Oncology分享了一例86岁女性患者同时被诊断MM和ET的病例,重点关注MM的治疗对ET的影响,以及合并ET对MM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希望通过本文,加深大家对同时性双血液肿瘤(SDHM)的认识。

病例介绍: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增多——86岁MM患者的求医之路

患者,86岁,女性。主因意识模糊、高钙血症、急性肾损伤于2016年5月入院。既往史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骨质疏松。查体时患者意识不清,左侧肋骨触痛。

入院后检查:血常规示贫血(HGB 82g/L),大细胞性(MCV 134fL),红细胞呈堆积现象,白细胞及血小板(PLT)计数正常。生化示高蛋白血症(TP 99g/L),白蛋白下降(ALB 26g/L),高钙血症(Ca 3.15mmol/L),肌酐清除率下降(CCr 17ml/min)。免疫固定电泳示IgG-λ型M蛋白41.8g/L,血清游离轻链λ显著增高(9050mg/L)。骨骼X线平片示骨质疏松,T12椎体压缩性骨折。骨髓象:浆细胞比例高达90%,偶见双核及异型浆细胞。免疫组化:CD138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及FISH未见高危异常。
图片12.png

图1:外周血(图A)和骨髓象(图B)及免疫组化(图C)

综合上述检查结果,诊断明确:IgG-λ型多发性骨髓瘤(RISS分期II期,标危)。值得注意的是,诊断MM时患者血小板计数正常,因此当时并未做ET相关检查。

诊疗经过:两难之间,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2016年6月,患者开始接受MPV(马法兰+泼尼松+硼替佐米)方案治疗MM,同时予达比珠单抗及唑来膦酸治疗贫血及骨病。MPV方案治疗4个疗程后,患者血红蛋白恢复正常,M蛋白转阴,达到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
 
然而,随着MM的缓解,患者PLT逐渐升高,并于2016年10月升至1518×109/L,同时外周血涂片可见巨大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亦升高至11.4fL。这一现象提示,患者的血小板增多可能与浆细胞分泌IL-6有关。
 
基于上述异常的血小板增多,首先排除了感染、缺铁等继发性血小板增增多的原因。考虑到PLT异常增高,不符合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的特点,治疗组开始全面筛查骨髓增殖性肿瘤(MPN)。JAK2基因突变阴性,而CALR基因9号外显子突变阳性。最终明确诊断:CALR阳性ET合并MM。根据IPSET-Thrombosis积分系统,该患者为ET高危组。
 
至此,诊断明确为MM合并ET。结合发病时间特点,判断为SDHM。MM诊断时PLT正常,可能是因为MM浸润骨髓,抑制了巨核细胞增生所致。随着抗MM治疗的进行,ET的表现逐渐显现。
 
在制定诊疗计划时,治疗组面临几个问题:如何权衡两种疾病的治疗紧迫性?如何预防和处理治疗相关并发症?抗MM治疗是否会影响ET的病程?反之,合并ET是否会降低抗MM治疗的疗效?
 

经过MDT讨论,给出的的诊疗策略是:

  1. 首先积极治疗MM。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并密切随访血常规。当PLT>450×109/L时,加用羟基脲控制血小板。

  2. 定期复查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固定电泳,及时发现MM复发。

  3. 骨髓抑制表现时,需警惕羟基脲过量及MM进展的可能。

  4. MM治疗过程中,密切随访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事件等ET相关并发症。

患者先后接受了4个疗程的MPV方案、Ld(来那度胺+地塞米松)、DVd(达雷妥尤单抗+硼替佐米+地塞米松)、PCd(泊马度胺+环磷酰胺+地塞米松)等抗MM治疗,均达完全缓解(CR)。MM缓解期,如果PLT升高,予以羟基脲治疗;MM复发时,暂停羟基脲,调整抗MM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在DVd及PCd治疗期间,PLT未见异常升高,可能与骨髓抑制及抗MM药物的抗PLT作用有关。整个治疗过程中,MM及ET的病程未见明显相互影响,也未发生严重ET相关心脑血管事件。

图片13.png

图2: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患者游离轻链(FLC)和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的动态变化

尽管年事已高,而且同时患有MM及ET两种血液肿瘤,但在诊断后的4年时间里整体状况良好,生活质量得到保证。直到2020年6月,MM进展为浆细胞白血病,患者最终离世。

寻根溯源:SDHM的发病机制与诊疗挑战

SDHM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肿瘤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的缺陷,导致同时向髓系(ET)及淋巴系(MM)分化。

  2. 两种肿瘤起源于不同的恶性克隆。

  3. 一种肿瘤的治疗诱发了第二种肿瘤,尽管对于同时性肿瘤而言,这种可能性较低。

  4. 浆细胞分泌的IL-6通过刺激TPO而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增多。

  5. 两种肿瘤发生无关,完全是巧合。 

患者在诊断MM的4年之前曾有过心肌梗死病史,但综合分析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及发病时间,其既往心血管事件不太可能与ET相关。考虑到MM进展缓慢(从症状出现到诊断中位时间为163天),在明确诊断前可能已经存在一段时间。因MM侵犯骨髓的抑制作用,ET可能被掩盖。随着抗MM治疗,骨髓功能的恢复,ET逐渐显现。

对于SDHM患者的诊疗决策,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图片14.png

遗憾的是,目前缺乏SDHM诊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共识。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往往需要多学科团队的通力合作。MM的治疗本身并不影响ET的病程,但是一些药物如泊马度胺+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方案可能对ET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反之,ET合并对MM治疗的疗效也没有明显的影响。
 
对于SDHM患者,需要密切随访两种肿瘤的治疗反应,警惕一些非典型的病情变化。外周血细胞减少时,需鉴别是ET的治疗相关骨髓抑制,还是MM复发所致。

小结:对SDHM诊疗的一点感悟

MM和ET同时发生比较罕见。MM可能会掩盖ET的表现。随着抗MM治疗的深入,骨髓功能恢复后ET可能会逐渐显现。抗MM治疗本身并不影响ET的病程。而合并ET似乎也不会降低MM的治疗反应。即使是高龄患者,只要精心调理,合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仍然可以从多线抗MM治疗中获益,保证生活质量。然而,对于SDHM的诊断和治疗,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可供参考,大多需要依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考一考你

一名70余岁男性患者,因腹痛、盗汗、体重下降就诊。13年前诊断腹主动脉瘤。5个月前因腹主动脉瘤血栓形成行人工血管置换术。术后病理追溯见动脉瘤内纤维蛋白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FA-DLBCL)表现。目前查体见腹部包块,病理活检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图片15.png

图1:超声内镜下活检肿块,病理诊断为DLBCL

图片16.png

图2:追溯5个月前的动脉瘤血栓病理标本,发现FA-DLBCL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 原发DLBCL
B. 继发DLBCL
C. FA-DLBCL
D. 慢性炎症相关DLBCL(DLBCL-CI)
E. 腹主动脉瘤并发淋巴结转移

上期《寻根溯源丨多发性骨髓瘤继发性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的答案为A 

参考文献

Krishnan N, Price R, Kotchetkov R. Case Report: Effects of multiple myeloma therapy on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and vice versa: a case of synchronous dual hematological malignancy. Front Oncol. 2023;13:1213942. Published 2023 Jun 8. doi:10.3389/fonc.2023.1213942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