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0日,《中国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及临床管理现状调研报告(2023) 》发布与数据解读会于广东深圳盛大召开,本次调研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临床专业委员会发起,对国内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的临床诊疗及管理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研。本次大会围绕国内骨髓抑制的管理现状,三十多位特邀多位专家参与并对数据进行了深入解读与讨论,与会专家围绕国内骨髓抑制的管理现状进行了研讨。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开幕致辞
本次大会由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姜文奇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常建华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沈波教授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王树滨教授担任执行主持。大会伊始,由大会主席姜文奇教授作开幕致辞。本次会议旨在报告并解读中国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及临床管理现状调研结果,该项目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的领导下开展近1年,对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及其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姜文奇教授
常建华教授
沈波教授
王树滨教授
《中国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及临床管理现状调研报告》数据分享
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廖旺军教授的主持下,山西白求恩医院冯慧晶教授首先分享了《中国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及临床管理现状调研报告》的相关数据。至2040年,我国预计将有420万例新发癌症患者需求化疗,占全球化疗需求的27.8%,而骨髓抑制是肿瘤化疗最常见的毒性反应,80%以上的化疗药物均能导致骨髓抑制。骨髓抑制的发生会导致化疗剂量降低和化疗周期延迟,缩短患者的总生存期。
此前,我国化疗所致骨髓抑制在流行病学、预防及诊疗现状方面存在大型、全国范围内、横断面调研数据的空白,在此大背景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临床专业委员会发起了“明见”项目调研,并采取严谨的项目流程和严格的数据质控。
患者端,覆盖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335家医院的9004例患者。骨髓抑制总体发生率为44.2%,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血红蛋白三系血细胞指标降低则占比11.2%,而在骨髓抑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占30.8%。中性粒细胞减少会导致更多患者化疗药物剂量降低(37.3%)和化疗周期推迟(39.1%)。骨髓抑制最常用的单一预防药物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47.9%),其次为曲拉西利(19.9%),在药物的预防干预下骨髓抑制整体发生率为58.3%。2023年进入临床应用的骨髓保护药物曲拉西利,可显著降低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医生端,数据覆盖28个省级行政区,305位主任级肿瘤专家。患者端与医生端数据差异提示患者一定程度上未充分接受预防干预。多数医生会选择长效G-CSF(68.95%)进行预防干预,调研显示大部分医生乐观估计了骨髓抑制对后续化疗的影响,提示对于骨髓抑制的管理,目前仍然有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未来需要持续开发新药以解决临床痛点。
廖旺军教授
冯慧晶教授
随后,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史艳侠教授的主持下,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张先稳教授、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曹红敏教授、阳江市人民医院陈刚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杨阳教授、吉林省肿瘤医院柳菁菁教授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王芬教授围绕数据解读进行了讨论,基于各自临床实践经验探讨了多谱系骨髓抑制的风险因素。
史艳侠教授
张先稳教授表示,本次调研开展全面而充分,提示在临床实践中需更为重视骨髓抑制的发生。多谱系骨髓抑制的发生受到瘤种、化疗剂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张先稳教授
曹红敏教授表示,如今骨髓抑制的发生不再仅限于化疗后,靶向治疗、抗体偶联药物等的使用可能也会导致骨髓抑制。如今CDK4/6抑制剂曲拉西利已经在临床中获得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期待未来在更多瘤种中得到应用。
曹红敏教授
陈刚教授指出,基层医院骨髓抑制发生较多,很多医生并未重视骨髓抑制的预防,管理、干预措施不成熟,导致患者发生3-4度骨髓抑制。希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推动骨髓抑制的规范化管理。
陈刚教授
杨阳教授表示,本次报告给予临床医生以重要的骨髓抑制横断面数据,值得深入学习。如今肿瘤患者常接受多种药物的综合治疗,多种药物都可能导致骨髓抑制,表现为不同的症状。希望基于此报告可以推进骨髓抑制的规范化管理建设。
杨阳教授
柳菁菁教授表示,报告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覆盖医院可能不够全面,期待未来在更基层医院深入调研,为基层医院提供更具建设意义的意见。同时期待未来开展骨髓抑制管理的多中心探索。
柳菁菁教授
王芬教授则指出,报告基本符合临床实际感受,患者端与医生端之间的差异令人关注,提示临床医生对骨髓抑制的预测不足,患者流转过快、创新治疗策略的发展、相关研究开展不足等因素可能是差异出现的原因。
王芬教授
史艳侠教授在讨论总结中指出,本次报告对于骨髓抑制三种谱系进行了大样本、全面的患者端、医生端调研,为临床医生了解患者诉求提出了重要视角,临床认知影响临床实践,提示临床医生应更加关注患者;除了化疗外,靶向治疗、抗体偶联药物、免疫治疗等可能也会导致骨髓抑制,期待未来的调研中也更加关注其他肿瘤治疗手段对骨髓抑制的影响。另外,也应当更加关注基层医院对骨髓抑制的认识以及远期的毒副反应。
从CIM管理和发展看曲拉西利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卞伟钢教授的主持下,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韩正祥教授分享了曲拉西利在骨髓抑制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骨髓抑制影响肿瘤患者的生存预后及生活质量,骨髓抑制相关热点包括临床管理的策略优化、二/三谱系骨髓抑制的临床管理、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的预防及新型骨髓抑制防治药物的开发。目前,国内的骨髓抑制诊疗专家共识不断更新,新版共识需要进一步细化了风险评估、管理目标、干预措施等内容,而“明见”大型调研填补了我国骨髓抑制流行病学数据及管理领域的空白,可为共识及内容更新提供重要参考。
在已上市的骨髓抑制干预药物中,CDK4/6抑制剂曲拉西利是唯一一款针对三系骨髓抑制管理的新型骨髓保护药物。在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汇总分析中表现了显著的骨髓保护作用,在III期TRACES研究中具有显著的骨髓保护和初步的抗肿瘤协同作用。目前,曲拉西利已经获FDA/NMPA批准上市并被列入权威指南推荐。调研显示,对比使用其他干预措施的患者,曲拉西利在降低骨髓抑制发生率、≥3级发生率和各单系发生率中均具有优势,显著降低了骨髓抑制发生率(对比上一周期总体发生率降低幅度42.5%,3级发生率降低幅度为47.5%,4级发生率降低幅度89.6%)。未来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
卞伟钢教授
韩正祥教授
随后,王树滨教授主持了接下来的讨论环节,山西白求恩医院张俊萍教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兰海涛教授、江西省肿瘤医院陈颖兰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金常娥教授、南部战区总医院麦玉梅教授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黄慧教授围绕曲拉西利在临床应用中面对的机会与挑战,以及联合预防策略进行了交流。
张俊萍教授表示,本次调研是意义重大,创新治疗手段的延长患者预期生存的同时,更需注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关注。曲拉西利可有效预防骨髓抑制的发生,未来期待开展更多临床研究以支持在更多瘤种中的应用。
张俊萍教授
兰海涛教授表示,国内肿瘤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率较高,干预不充分,应用曲拉西利进行全系保护比例较低。曲拉西利较其他骨髓抑制干预药物安全性更好,未来可在更多瘤种中开展相关研究充实循证医学证据。
兰海涛教授
陈颖兰教授表示,本次调研对于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作用。曲拉西利以特殊机制带来的三系预防作用令人期待,给予了临床医生更多信心,期待进一步拓展应用空间。
陈颖兰教授
金常娥教授表示,化疗目前仍是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手段,曲拉西利拥有区别于既往骨髓抑制干预药物的特殊机制,可进行三系防护,在临床实践中的表现出色。后续曲拉西利应进一步拓展应用并提高院内可及性。
金常娥教授
麦玉梅教授指出,曲拉西利在小细胞肺癌中对患者的全系骨髓保护作用值得肯定,不过在与多种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时,需更加关注安全管理。
麦玉梅教授
黄慧教授则指出,曲拉西利可以进行三系骨髓抑制的干预,值得进一步推广,但其采取静脉注射给药,便捷性有待优化。
黄慧教授
王树滨教授进行总结指出,此次报告帮助临床医生更全面地认识了骨髓抑制,此前往往针对单一谱系的骨髓抑制进行干预,且具有滞后性。本次报告更加强调了一级预防及全系预防的重要性。未来在骨髓抑制的管理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临床研究予以解答。
大会总结
大会临近尾声,沈波教授对全场会议进行了总结。沈波教授首先对包括讲者、讨论嘉宾及“明见”项目的参与者在内的全场与会专家表示了感谢,并对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牵头此次“明见”项目调研活动表示感谢。
骨髓抑制是肿瘤治疗中的常见不良反应,会对患者后续治疗造成很大影响,而对骨髓抑制的管理中,预防的成本更低于治疗。本次会议分享了“明见”项目的调研数据,并延申至骨髓抑制干预药物的使用,其中,曲拉西利对于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红细胞三系血细胞都可提供全面保护。目前,曲拉西利已在小细胞肺癌中获得应用,未来能否推广至更多肿瘤,还需要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数据的支持,与其他骨髓保护药物的联合使用也有待进一步探索。
扫描二维码观看会议回放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X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