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乳腺癌诊疗会客厅 | 跨时空对话,新型ADC药物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发展迅速,应用前景广阔

2023年12月1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是乳腺癌治疗的主要药物靶点和临床生物标志物。近年来,抗HER2治疗显著改善了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更重塑了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格局。2023年12月8日,由中关村精准医学基金会主办的乳腺癌诊疗会客厅再次来袭,四位专家齐聚一堂,聚焦ADC药物在HER2阳性乳腺癌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临床应用经验及治疗难点,探索优化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策略新思路。【肿瘤资讯】特别整理会议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专家致辞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马力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ADC药物在HER2阳性乳腺癌中的应用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话题,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更新。随着ADC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深入应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实际问题。为了共享研究前沿,探讨临床问题,我们搭建了一个这样的学术交流平台。希望通过本次交流能够让同道们有所收获,也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图片1.jpg

专家致辞:马力教授

前沿追踪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磊苹教授首先带来了“2023 ESMO: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ADC药物新进展”的主题分享。王磊苹教授选取了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中更新的6项代表性研究进行深度解析,以启迪临床诊疗思维。

  • DESTINY-Breast系列研究改变了乳腺癌的治疗格局。基于DESTINY-Breast01研究结果,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德曲妥珠单抗(T-DXd,DS-8201)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的后线治疗;基于DESTINY-reast03研究成果,T-DXd获批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1种抗HER2药物治疗的HER2阳性不可切除或转移性乳腺癌(包括脑转移患者)。但由于临床研究纳入的脑转移患者有限,T-DXd在脑转移患者中的疗效尚未被充分验证。此次ESMO中公布的探索性分析汇总了DESTINY-Breast01、DESTINY-Breast02和DESTINY-Breast03中基线存在脑转移的患者,并评估了T-DXd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显示,对于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伴经治/稳定和活动性脑转移患者而言,T-DXd是一项有效的治疗选择,且具有可控、可管理的安全性。

  • DESTINY-PanTumor01研究是一项探索T-DXd治疗携带特定HER2激活突变的实体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国际多中心、Ⅱ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T-DXd在特定HER2突变实体瘤的群体中,显示出具有临床意义的泛肿瘤活性;对治疗选择有限的既往多线经治HER2突变实体瘤患者,T-DXd亦表现出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由独立中心评估(ICR)的客观缓解率(ORR)为29.4%】和持久的疾病缓解【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未达到】;且在所有HER2表达水平患者中均观察到缓解,包括HER2无表达/低表达患者,提示HER2突变和HER2表达可能是T-DXd应答的独立生物标志物;安全性方面,没有报告新的安全性信号,与已知特征一致。临床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以更好地确定哪些HER2突变患者可能从T-DXd治疗中获得最大益处。

  • TULIP研究是一项对比Trastuzumab duocarmazine(T-Duo) vs 医生选择的治疗(PC)用于经治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Ⅲ期研究。其最终结果显示,T-Duo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表现出具有临床意义及统计学差异的改善;与PC组相比,T-Duo组的总生存期(OS)在数值上呈延长趋势(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安全性与初步分析一致,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

  • DP303c治疗HER2阳性晚期实体瘤的多中心、开放标签、剂量递增和扩展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DP303c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可能为HER2阳性晚期实体瘤,特别是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  一项探索重组人源化抗HER2单克隆抗体-MMAE偶联物RC48或其联合方案在HER2阳性或HER2低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单臂、Ⅱ期研究结果显示,在HER2阳性亚组中,ORR和中位PFS分别为34.5%和6.3个月;在HER2低表达亚组中,ORR和中位PFS分别为22.2%和3.6个月;相比单药治疗组,双药联合治疗组延长了患者的中位PFS。最常报告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大多数为1-2级,临床实际反馈导致停药的主要原因是手足麻木。

  • Ⅰ期BL-M07D1-101研究评估了BL-M07D1用于HER2阳性/低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和其他实体瘤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初步疗效。研究结果显示,BL-M07D1在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表现出初步的抗肿瘤活性,其最大耐受剂量未达到。观察到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血液学毒性,未出现间质性肺炎。临床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临床试验来充分评估BL-M07D1在更大、更多样化的患者群体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之,在这个ADC药物崛起时代,多种ADC药物为临床带来了更多治疗选择,其中,T-DXd再次夯实了其在HER2阳性乳腺癌中的治疗地位,并在脑转移这一既往薄弱环节中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希望未来临床中有更多、更好的新型治疗药物,为患者带来更佳治疗选择。

图片2.jpg

学术分享:王磊苹教授

病例分享

随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曹君教授分享了1例难治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病例。患者,女,50岁,未绝经。2015年6月,患者发现左乳肿块,遂来我院就诊。确诊后,行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示:左乳肿块2.5cm,浸润性导管癌,Ⅲ级,切缘-,腋窝淋巴结0/11。免疫组化示:ER (60%+)、PR(-)、C-erbB-2(3+)、 Ki-67(40%+)。2015年7月6日-2015年10月16日,行6周期的TCbH方案(多西他赛+卡铂+曲妥珠单抗)治疗,后继续曲妥珠单抗维持治疗满1年(至2016.07),同时进行内分泌治疗(他莫昔芬)。无疾病间隔期(DFI)达47个月

2019年5月,复查B超示: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胸部CT示:两肺散在结节,较前增多、增大,转移不除外。2019年5月17日,于我院行右侧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理示:(右颈部Ⅳ区淋巴结穿刺)少许低分化癌浸润或转移,结合免疫组化及病史,考虑乳腺癌转移。免疫组化示:ER(50%)、PR(-)、C-erbB-2(3+)、Ki-67 (30%+)。临床诊断为:左乳癌术后,肺、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患者同意参与LORDSHIPS研究。2019年7月9日-2019年12月15日,进行戈舍瑞林3.6mg+来曲唑2.5mg qd+吡咯替尼320mg qd+达尔西利125mg qd d1-d21治疗(休息7天,4周重复),同时进行唑来膦酸骨修复治疗。最佳疗效为:部分缓解(PR)。2019年12月,复查时发现新的胸壁肿块,行胸壁穿刺活检,提示乳腺来源,ER-、PR-、CerbB-2(3+)、Ki-67 (70%)。PFS1=5个月

2019年12月19日,查胸部CT示:局部胸壁软组织肿块伴强化,考虑复发、转移,双肺多发结节、肿块影伴周围斑片影,考虑转移;右腋下、锁骨上、两肺门及纵隔多发淋巴结转移;骨窗示胸骨、部分下胸椎骨转移可能。颈部CT(2019.12.23)示:右侧下颈部及双侧锁骨上区多发强化肿大淋巴结影,考虑转移。腹部CT(2019.12.24)示:双侧肾上腺转移可能,部分腰椎骨转移。脑部MRI(2019.12.24)示:斜坡及颈椎骨转移可能。临床诊断为:左乳癌术后,肺、肾上腺、骨、淋巴结转移。2020年1月-2020年11月,行8周期的THP方案(紫杉醇+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治疗,后继续XHP(卡培他滨+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维持治疗。最佳疗效:PR,PFS2=10个月。

三线进行了12周期的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治疗(2020.12-2021.08),最佳疗效:PR,PFS3=8个月。2021年10月,患者入组“注射用A166用于治疗难治性HER2阳性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开放性Ⅱ期临床试验”。四线共进行了6周期的A166治疗(2021.10-2022.02),最佳疗效:病情稳定(SD),PFS4=4个月

2022年2月,患者肺部病灶进展,建议进行肺结节穿刺活检。活检病理示:浸润性癌,符合乳腺癌转移。免疫组化示:ER(30%)、PR(-)、C-erbB-2(2+)/FISH+、Ki-67 (60%+),建议考虑T-DXd治疗。2022年3月起,开始进行DXd治疗。治疗2周期后复查,疗效评估:PR。至今,患者已坚持治疗24周期,总体疗效评估:PR,PFS5>18个月。治疗过程中出现1度的恶心、纳差、乏力、白细胞下降、贫血,对应治疗后均好转。目前该患者已取得了超52个月的OS。

图片3.jpg

病例分享:曹君教授

大咖论道

随后,在马力教授的主持下,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董倩教授与其他专家共同就抗HER2药物的排兵布阵、肿瘤异质性对HER2治疗的影响,以及抗HER2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处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 临床制定抗HER2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药物的疗效、安全性、经济性及可及性等方面内容,并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全面考虑。目前,对于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一线治疗多选用曲帕双抗治疗,吡咯替尼联合曲妥珠单抗治疗亦是可选择方案之一。在取得良好的初步疗效后,进行维持治疗时,药物治疗的经济性、便捷性则成为临床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未来皮下制剂的获批上市可能使临床治疗更加便捷。二线治疗中,T-DXd已是国内外的标准治疗方案,具有很好的疗效,但目前部分患者仍无法承担其费用。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成为国内不错的治疗选择。对于脑转移患者等特殊人群或HER2阳性乳腺癌后线治疗中,T-DXd疗效优异,成为此类患者的优选治疗方案。

  • 既往临床研究数据显示,HER2表达、PIK3CA突变、ER通路crosstalk等似乎并不影响ADC药物的临床疗效。未来ADC药物将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同时,ADC药物为乳腺癌治疗领域打开了一扇大门,今后可能会逐渐替代化疗。

  • 临床在使用抗HER2药物时,需要进行基线评估,充分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并进行管理和干预。如曲妥珠单抗,首次应用时的输液反应在临床中发生的比例约为40%。但通过临床的细致观察与及时干预,大部分患者能够耐受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或联合治疗。此外,曲妥珠单抗的心脏毒性需要引起临床注意,应及时监测心脏功能,积极管理基础疾病。对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常见的腹泻,剂量递增方案或可提高患者的耐受性。而对于ADC药物,T-DXd的整体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易管理,但临床需特别关注间质性肺炎的发生可能。

图片4.jpg

话题讨论

大会总结

最后,马力教授在总结中表示,随着新型ADC药物的研究数据不断披露,临床可选择治疗方案逐渐丰富,特别是T-DXd治疗脑转移患者的数据更新,进一步增强了临床的治疗信心。期待今后能够有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与各位同道一起,共商共建,共同促进我国乳腺癌事业发展,切实提高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获益。

图片5.jpg

大会总结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邓文普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