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9日至10日,第八届进展期乳腺癌紫金论(暨第六届乳腺癌内科规范化诊治及新进展学习班)采用线上及线下结合的形式在江苏南京召开。本次会议共设一个主会场、四个分会场,以乳腺癌规范化诊疗及精准治疗为主要议题,邀请国内乳腺癌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会,为大会呈现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及专题交流。
主会场
主席致辞
主会场会议于2023年12月10日召开,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教授、解放军总医院江泽飞教授担任主席。会议伊始,两位主席分别致辞,感谢全国各地的同仁们莅临本次论坛,本次会议内容包括乳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希望参会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讨论、分享经验,共同助力乳腺癌诊疗的规范化。最后,大会主席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冯继锋 教授
江泽飞 教授
第一篇章
大会第一篇章由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潘跃银教授主持。
潘跃银 教授
江泽飞教授的开场报告为《乳腺癌治疗——2023指南与共识》。江教授指出,目前,晚期HR+BC首选CDK4/6i联合内分泌治疗。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较前更多,内分泌+靶向治疗的启动应选择合理时机,推荐早期联合应用;对于符合存在阿贝西利辅助强化治疗适应症的EBC患者,应予CDK4/6i联合阿贝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对于晚期CDK4/6i治疗失败后,可选择跨线、更换靶向药、ADC及化疗等策略。对于HER2+BC,曲帕双靶是EBC新辅助/辅助治疗的标准,TKI(吡咯替尼)是晚期二线、一线及新辅助治疗中的新选择。指南还推荐ADC用于术后辅助和晚期治疗,未来,新型ADC有望成为治疗MBC的新希望。对于TNBC,新辅助免疫治疗将成为主要趋势。
江泽飞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分享了《早期三阴性乳腺癌的精准免疫治疗》。早期TNBC中,KN-522方案是新辅助/辅助治疗的新标准,后续有待其剂量密集方案的探索研究。新辅助治疗添加铂类能提高pCR,改善生存,但在此基础上“去蒽环”尚缺乏足够证据。对于新辅助治疗中未接受免疫治疗时,新辅助治疗后,不建议免疫辅助阶段使用免疫治疗,而新辅助免疫治疗获pCR后,建议继续使用帕博利珠单抗。对于合并有BRCA基因突变的m TNBC新辅助免疫治疗non-pCR者,建议予帕博利珠单抗及奥拉帕利。TBNC病理及分子检测方面,对于TILs高水平患者,建议辅助化疗;不建议以ctDNA判定eBC术后患者复发与否。
胡夕春 教授
讨论环节由江苏省人民医院刘晓安教授主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周军教授、徐州市中心医院曹苏生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尹必俭教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王纯斌教授和江苏省肿瘤医院胡赛男教授参与讨论。
刘晓安 教授
从右至左:尹必俭教授、王纯斌教授、胡赛男教授
左:曹苏生 教授 右:周军 教授
第二篇章
大会第二篇章由江苏省肿瘤医院朱军教授和福建省肿瘤医院刘健教授主持。
朱军 教授
刘健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佳艺教授分享的内容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的放疗决策》。陈教授认为,新辅助放疗的反应性评估缺乏标准化依据,使研究结果之间存在不一致或矛盾,但总体而言,全身疾病风险控制良好的患者最有机会从局部治疗中获益。近年来,临床倾向于对cN1. ypN1-0患者腋窝区进行全面降阶梯治疗。术前单次/短程放疗研究显示,部分EBC中,去手术或将成为可能。
陈佳艺 教授
江苏省肿瘤医院张莉莉教授分享的内容是《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进展及策略优化》。目前,HER2+ABC一线推荐化疗+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或PyHT方案;二线选择T-DM1(或T-DXd)或吡咯替尼+卡培他滨;三线采用ADC、抗HER2+、化疗等联合策略。维持抗HER2阻断是HER2+ABC治疗中始终坚持的策略。此外,多个国产ADC药物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之中,期待能为HER2+ABC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
张莉莉 教授
讨论环节由江苏省肿瘤医院尹必俭教授主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陈苏蓉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朱正秋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王纯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袁渊教授和江苏省肿瘤医院蒋鸣教授参与讨论。
尹必俭 教授
陈苏蓉教授 朱正秋教授 王纯教授 袁渊教授 蒋鸣教授
第三篇章
大会第三篇章由江苏省肿瘤医院沈波教授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宋玉华教授主持。
沈波 教授
宋玉华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分享了题为《乳腺癌治疗抵抗与精准干预》的学术报告。HR+ABC内分泌治疗优先选择基于CDK4/6i的靶向联合内分泌治疗,检测S6K1能筛选CDK4/6i敏感人群,提高整体疗效。我国自主研发的吡咯替尼是HER2+ABC一、二线推荐药物,基于对其耐药机制的研究,临床创建了联合卡培他滨的新方案,较国际标准方案降低疾病进展风险达64%。耐药在乳腺癌药物治疗中可能不可避免,但深入挖掘耐药机制有助于制定出有效的、更适合我国患者的后线治疗方案。
马飞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中华教授分享了题为《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策略及进展》的学术报告。BC的不同阶段,治疗目标存在差异。EBC以降低复发风险为目标,治疗偏公式化;ABC以控制病灶为主,更为个体化。对于mTNBC,建议支持筛选治疗获益优势人群(CPS≥10),一线予化疗+免疫治疗,二线及以上可选择德曲妥珠单抗(HER2 Low)或戈沙妥珠单抗。此外,ADC及ADC+免疫治疗取代传统化疗是主要趋势。以我国人群为基础,制定更适合国人的分型方法如复旦三阴分型能更好地实现TNBC的精准治疗。
王中华 教授
讨论环节由江苏省肿瘤医院张莉莉教授主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黃明德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韦达教授、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虞浩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兰晶教授和江苏省肿瘤医院姚宇锋教授参与讨论。
张莉莉 教授
黃明德教授 韦达教授 虞浩教授 兰晶教授 姚宇锋教授
第四篇章
大会第四篇章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张亚男教授和江苏省肿瘤医院俞乔教授主持。
张亚男 教授
俞乔 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李薇教授分享的内容是《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治疗的突破及进展》。李薇教授指出,HER2 low已从理论概念转变为可靶向的亚型,目前研究热点为抗HER2治疗在HER2超低表达ABC中的作用。HER2表达不一致时,病程中任一次HER2 low即作为治疗依据,IHC 0患者建议再次活检或对样本重染色、重判读。CDK4/6i和至少一线化疗经治的HR+HER2 low mBC优先予T-DXd,而HR-HER2 low mBC一线进展后,优先考虑SG。目前多项在研试验就ADC新药对包括脑转移在内的HER2 low mBC的有效性进行观察,ADC的应用场景有望进一步扩大。
李薇 教授
江苏省肿瘤医院胡赛男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展》。HR+HER2-ABC已进入CDK4/6i时代,同时也带来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CDK4/6i的最佳应用时机为一线,但后线治疗并无统一方案。胡教授提出采取“换、保、替”策略。“换”指更换为内分泌口服SERD新药,“保”指保留CDK4/6i,更换内分泌药物,“替”指替换成其他类型靶向药,如PI3K抑制剂、mTOR抑制剂等。新型内分泌及靶向药物的问世将为BC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
胡赛男 教授
讨论环节由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李小琴教授主持,江苏省肿瘤医院邓荣教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左云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张全安教授、南京鼓楼医院盐城分院蔡茂怀教授和江苏省胂瘤医院袁渊教授参与讨论。
李小琴 教授
邓荣教授 左云教授 张全安教授 蔡茂怀教授 袁渊教授
乳腺癌质控专场培训会
乳腺癌质控专场培训会首先由江苏省肿瘤医院张莉莉教授主持,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教授和陆建伟教授致辞,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兰波教授为大家介绍《国家癌症中心乳腺癌规范诊疗质控试点评估工作要点解读》。
张莉莉 教授
冯继锋 教授
陆建伟 教授
兰波 教授
来自连云港第二人民医院的徐海燕教授分享了一例多类型药物不良反应和/或耐药的BC病例。
徐海燕 教授
南通市肿瘤医院周一舟教授对一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介绍。
周一舟 教授
南通市肿瘤医院居科成教授分享了一例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
居科成 教授
以及江苏省肿瘤医院黄佳圆教授带来一例三阴性乳腺癌辅助强化治疗的精彩病例。
黄佳圆 教授
与会专家对其中的临床诊疗问题进行点评,也针对复杂情况下的乳腺癌诊治展开精彩而热烈的讨论。
内分泌及MDT专场
内分泌及MDT专场由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教授、周国仁教授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李小琴教授担任主席。
冯继锋 教授
周国仁 教授
李小琴 教授
江苏省肿瘤医院胡赛男教授分享了《CDK4/6抑制剂治疗晚期乳腺癌进展》,同时指出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已成为HR+/HER2-晚期乳腺癌一/二线治疗优选方案。
胡赛男 教授
江苏省肿瘤医院李丽教授为大家带来的是《CDK4/6在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中的进展》,李教授提出,关注老年患者的治疗反应,合适的剂量调整是提高治疗依从性和保障内分泌治疗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李丽 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玉松教授在《CDK4/6抑制剂常见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管理》中介绍了CDK4/6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以及如何针对不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
张玉松 教授
江苏省肿瘤医院黄佳圆教授分享了一例HR+/Her2-晚期男性乳腺的精彩病例。
黄佳圆 教授
乳腺癌辅助/新辅助治疗进展及化疗专场
乳腺癌辅助/新辅助治疗进展及化疗专场由江苏省肿瘤医院俞乔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查小明教授和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吴小红教授担任主席。
俞乔 教授
查小明 教授
吴小红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俊杰教授介绍了《乳腺癌辅助强化治疗策略及进展》,高复发风险患者有必要采用强化治疗,高危早期TNBC、HR+/HER2-和HER2+早期BC患者,分别可考虑予化疗强化、内分泌强化和靶向强化治疗。
李俊杰教授
江苏省肿瘤医院姚宇峰教授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策略及进展》指出,曲帕双靶+化疗是HER2+BC新辅助治疗的基础,未来TKI和ADC药物的作用也值得期。
姚宇峰教授
浙江省肿瘤医院陈占红教授在《晚期乳腺癌化疗新进展》中指出化疗联合方案在ABC中占有重要地位,ABC更应注重患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陈占红教授
ADC及创新专场
ADC及创新专场由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教授、王晓稼教授和张莉莉教授担任主席。
冯继锋 教授
王晓稼 教授
张莉莉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剑教授在《乳腺癌新药临床研究的进展与思考》提出要加强乳腺癌新药研究型病房的建设与管理,在体系建设摸索过程中实现研究服务相配套。
张剑 教授
张莉莉教授在《晚期乳腺癌ADC药物研究进展》中指出,ADC药物的耐药机制、用药顺序、治疗前移及联合治疗均需探索,要注重用药安全及合理管理。
张莉莉 教授
江苏省肿瘤医院的徐新宇教授分析了《乳腺癌HER2病理诊断的当下与未来》,强调HER2低表达检测技术还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全流程规范化管理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徐新宇 教授
江苏省肿瘤医院的袁渊教授在《ADC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管理》中提出早期发现、精准评估、及时干预能提高ADC药物用药安全,充分评估ADC药物的风险/获益比才能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
袁渊 教授
大会总结
会议临近结束之时,张莉莉教授代表大会主席进行总结发言,张教授感谢专家们为大家带来丰富、前沿、契合临床实际的学术报告,病例分享与讨论让各地的治疗经验与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碰撞,希望大家保持临床及科研热情,探索更多、更适何我国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