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乳腺癌诊疗会客厅 | 跨时空对话,同探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优化策略,共商未来更多ADC治疗可能

2023年11月22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随着临床诊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乳腺癌的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具有发病年龄轻、侵袭性高、预后差等特点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往往在早期诊断时即表现出强烈的转移倾向。而TNBC的总体治疗手段有限,晚期TNBC的中位总生存期(OS)是所有乳腺癌分子分型中预后最差的。临床亟需探索更多更加精准、高效的治疗方式。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治疗的成功对改善TNBC预后具有重大意义。2023年11月21日,由中关村精准医学基金会主办的乳腺癌诊疗会客厅如期而至。多位乳腺癌领域专家共同围绕晚期TNBC的精准治疗及ADC药物在TNBC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精彩分享及深入探讨。【肿瘤资讯】特别整理会议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专家致辞

乳腺癌已经成为全球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随着乳腺癌发病率的升高、治疗需求的增加,临床亦在不断探索、更新治疗方法。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芃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非常高兴诸位专家能够莅临本次会议,分享乳腺癌诊疗的前沿进展,并结合临床实例进行讨论,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将研究所得切实应用于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这一宏伟目标和愿景做出贡献。  

1.jpg专家致辞:袁芃教授

前沿追踪

吉林省肿瘤医院陈飞教授首先聚焦目前晚期TNBC的精准治疗策略及ADC时代的治疗未来进行了精彩分享。TNBC是一种高度异质性,且极具侵袭性的恶性疾病。既往,TNBC以化疗为主,但一线单药化疗的客观缓解率(ORR)仅为22%~36%,无进展生存期(PFS)仅为4~6个月;一线含铂联合化疗的ORR也仅50%~60%,PFS约为7.7个月;后线化疗的ORR仅为5%~10%,PFS为2~3个月。TNBC的治疗仍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目前,肿瘤治疗已经进入免疫、靶向、ADC治疗时代,如何精准决策是临床考虑重点内容。

  • 免疫治疗方面:包括Impassion 130研究、Impassion 131研究、KEYNOTE-355研究,以及TORCHLIGHT研究等在内的随机Ⅲ期临床研究探索了免疫联合化疗在晚期TNBC一线治疗中的应用。其中,KEYNOTE-355研究结果显示,对比单纯化疗,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可以显著改善晚期TNBC的PFS和OS;TORCHLIGHT研究的成功使国内晚期TNBC一线免疫治疗实现“零”的突破。FURURE研究是基于TNBC“复旦分型”开展的系列研究,其中主要针对免疫调节型(IM)的多中心、Ⅱ期临床伞形研究——FUTURE-C-Plus研究已公布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 靶向治疗方面:OlympiAD研究显示,相比化疗,奥拉帕利治疗组显著延长了BRCA1/2胚系(gBRCA)突变且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PFS达7.0个月(化疗组为4.2个月,p=0.0009),3年OS率提高了近30%;EMBRACA研究亦取得了阳性结果(Talazoparib组 vs 对照组的PFS为:8.6个月 vs 5.6个月,p<0.0001),而BRAVO研究结果为阴性。

  • ADC治疗方面:晚期TNBC二线治疗中,目前国内获批的ADC药物主要有德曲妥珠单抗(T-DXd)、戈沙妥珠单抗(SG)。相对于HER2零表达TNBC患者,HER2低表达TNBC患者中非基底节样肿瘤的比例显著更高,临床需要进行针对性精准治疗。DESTINY-Breast04研究结果打破了传统的抗HER2治疗格局,使T-DXd成为HER2低表达TNBC二线标准治疗。ASCENT研究结果显示,SG可作为转移性TNBC患者的二线或者多线治疗选择,HER2低表达TNBC患者亦可从中获益。

由此,对于晚期TNBC患者,若程序性死亡配体 1(PD-L1)阳性(22C3检测 CPS≥10),一线推荐免疫联合化疗;若PD-L1阴性,一线推荐化疗;若出现gBRCA突变,则可用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进行一线治疗;≥二线治疗中,若HER2低表达,首先推荐T-DXd,若HER2零表达,则推荐SG。

展望未来可见,ADC浪潮的来袭为乳腺癌精准治疗提供了更多新的思路。TROPION-PanTumor01中TNBC队列的研究结果显示,Dato-DXd有望为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评估了Dato-DXd 在中国晚期TNBC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的TROPION-PanTumor02研究的结果令人期待;BEGONIA研究为Dato-DXd联合免疫治疗TNBC提供了初步临床证据。此外,ASCENT-03&04研究进行了一线全面替代传统化疗的探索,期待相关数据的公布。TNBC“复旦分型”和FURURE系列转化研究结果再次显示了精准分型对TNBC分层治疗的重要性,为精准诊治提供了新的方向。

微信图片_20231130171524.png学术分享:陈飞教授

病例分享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王晓萌教授分享了一例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诊疗经历。患者,女,34岁,无基础疾病,否认肿瘤家族史。2017年,患者于外院行影像学等相关检查。左侧乳腺穿刺活检(2017-11-28)结果显示:浸润性导管癌2级。免疫组化示:ER(80%+),PR(90%+),HER2 (1+) , Ki-67 (BB'#+20%)。2017年12月4日,患者于外院行左侧乳腺全切+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级,体积2.5*2*2cm;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前哨淋巴结转移3/5,左腋窝淋巴结转移1/20,左锁骨下淋巴结未见转移0/5。术后诊断为:左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A期(PT2N2M0,Luminal A型)。术后进行辅助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

内分泌治疗20个月后,患者复查时发现多发肝转移。因患者的经济原因,于外院行戈舍瑞林+依西美坦治疗,PFS为11个月。2021年5月19日,外院肝胆脾CT平扫示:肝内多发稍低密度影,结合病史待除外转移,较前增大。为求治疗,患者来我院就诊。肝脏穿刺组织病理示:可见腺癌浸润,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结果,考虑肿瘤来源于乳腺可能性大。免疫组化:ER(中-强+90%),PR(中等-40%),Her-2(1+),Ki-67(+40%)。

基于患者既往诊疗经历,建议患者参与DESTINY-Breast06研究。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于2021年7月16日开始给与T-DXd(5.4mg/kg)治疗。治疗2周期后复查,肝脏病灶明显缩小,病灶数目明显减少,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后续复查可见病灶的持续缩小,至2023年4月,患者取得了近完全缓解(CR)的疗效结果。目前,患者仍在坚持治疗中,至今已治疗26个月。患者的整体状态良好,且未发生间质性肺炎等严重不良反应。

3.jpg病例分享:王晓萌教授

大咖论道

随后,在袁芃教授的主持下,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骆瑞珍教授与各位专家共同针对激素受体(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二线治疗优化治疗策略、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排兵布阵”及ADC适用人群的精准筛选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 目前临床仍有如ADC药物与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的应用顺序等诸多问题有待讨论、解决。ADC药物,尤其是T-DXd取得了非常优异的疗效数据,早期应用效果好。但对于HR阳性患者,如何序贯CDK4/6抑制剂?目前无相关循证依据。而CDK4/6抑制剂一线治疗HR阳性乳腺癌进展后,二线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数据较多。HER2低表达概念的引入使临床诊疗更加细化,目前临床倾向于根据HER2表达状态进行对应治疗。

  • 对于HER2低表达患者,CDK4/6抑制剂的可及性好,且有医保支持,其一线标准治疗的地位较为稳固。那么,CDK4/6抑制剂治疗进展后应该如何处理?目前并无标准治疗推荐。但乳腺癌已经转向更精准、细致的治疗,临床需要通过HER2表达状态、BRAF基因突变情况、肿瘤负荷等疾病情况,并结合患者的经济情况、药物毒性及优惠政策等综合考虑,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合适的治疗选择。

  • 精准治疗理念已经贯彻在TNBC的治疗中。临床检测,如BRAF基因检测、PD-L1检测等结果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以更加精准地治疗。目前ADC药物更多应用于TNBC的二线及多线治疗中。对于PD-L1阴性患者,ADC药物与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对比有待进一步探索。对于HER2低表达患者,二线优选T-DXd;HER2零表达患者,优选SG。至于这两个药物的先后顺序,临床多有争议,还需更多或更高层级的证据来进行阐述。

4.jpg话题讨论

大会总结

会议最后,袁芃教授进行了简明总结。本次大会不仅系统、深入阐述了晚期TNBC的精准治疗决策、ADC药物在晚期TNBC中的应用现状及未来,而且通过一例入组了临床研究的HER2低表达患者的诊疗经历丰富了临床治疗选择。各位专家的热烈讨论更开拓了晚期TNBC的诊疗思维,明确了HER2低表达患者的诊疗思路。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跨时空对话,探讨更多乳腺癌诊疗问题,并预祝乳腺癌诊疗会客厅越办越好。

5.jpg大会总结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小葛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