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乳腺癌诊疗会客厅 | 跨时空对话,共探三阴性乳腺癌精准决策,走好ADC时代的“破局”之路

2023年11月2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乳腺癌的重要亚型之一,约占确诊乳腺癌的15%-20%。TNBC具有高度侵袭性,与乳腺癌的其他分子亚型相比,其治疗后更易复发,患者的生存率较低。因缺乏有效靶点,且对内分泌治疗及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治疗不敏感,化疗一直是TNBC患者的主要选择,但临床疗效十分有限。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出现为TNBC的治疗带来了突破性进展。2023年11月20日,由中关村精准医学基金会主办的乳腺癌诊疗会客厅中,多位乳腺癌专家齐聚一堂,围绕ADC药物在TNBC领域的应用及未来进行了精彩分享和热烈讨论。【肿瘤资讯】特别整理会议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专家致辞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刘运江教授在致辞中表达了对与会专家的热烈欢迎及诚挚感谢。近年来,ADC药物发展迅猛,从最早的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到德曲妥珠单抗(T-DXd)、Trop-2 ADC等,ADC药物不断被研发,并广泛应用于HER2阳性、HER2低表达、三阴性、激素受体(HR)阳性乳腺癌中。本次会议聚焦ADC药物在乳腺癌,特别是TNBC中的应用,通过前沿学术分享及临床实例分析,深入探讨ADC药物在该领域的治疗难点,以期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供更多思路。

1.jpg专家致辞:刘运江教授

前沿追踪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中华教授首先带来了“ADC时代,如何精准决策TNBC治疗”的主题分享。TNBC早期复发风险较高,患者通常会在1-3年内出现早期复发,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77%。提高TNBC患者的预后对提高乳腺癌的整体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在治疗TNBC时,应首先确定患者所处疾病阶段,以指导临床决策。

早期TNBC:对于具有一定肿瘤负荷或腋下淋巴结阳性的早期TNBC患者,推荐行新辅助治疗。若新辅助治疗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患者的治愈率将大幅度提高,复发风险仅约10%;若未达pCR(non-pCR),则可能有近一半患者后续出现复发/转移,需要特别关注,这亦是精准强化治疗的重要人群。此外,免疫联合化疗已成为早期高危TNBC的首选方案,免疫治疗改变了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格局。未来,对于ADC或ADC+免疫治疗的应用原则、新辅助治疗non-pCR者的强化治疗方案选择、pCR者术后是否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等,仍需进一步的随访及研究探索。

晚期TNBC:目前已有证据支持先筛选部分治疗获益优势人群进行对应处理(若一线CPS≥10者,推荐化疗联合免疫;PARP抑制剂亦是临床选择之一,但目前国内无相关适应症获批);二线及以上治疗中,对于HER2低表达患者,推荐T-DXd,此外,无需常规检测的戈沙妥珠单抗(SG)亦是一个重要选择。ADC药物所展现出来的疗效改变了晚期TNBC的生存预后,有望取代传统化疗成为一线标准治疗。期待ADC药物及ADC药物联合免疫治疗等在晚期TNBC一线治疗中的布局研究能够为临床带来更多选择。

此外,为了更加精准地治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团队基于大规模的乳腺癌多组学队列提出了TNBC的“复旦分型”,并基于再分型的TNBC开展了FUTURE系列转化研究,为TNBC的精准诊治提供新的方向。

2.jpg学术分享:王中华教授

病例分享

随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西禹教授分享了一例晚期TNBC患者的治疗经历。患者,女,54岁,已绝经。2020年4月,患者因发现左乳肿块来我院就诊。完善各项检查后,临床诊断为:TNBC,cT3N3M0,ⅢC期。经讨论,首先给与新辅助治疗:2020年5月-2020年6月,行4周期的ddEC方案(具体为:表柔比星+环磷酰胺)治疗,疗效评估:病情稳定(SD),病灶缩小;2020年6月-2020年8月,换用10周期的PCb方案(具体为:紫杉醇+卡铂)治疗,疗效评估:部分缓解(PR)。考虑患者病灶较前退缩,且有较强的手术意愿,2020年9月,行左乳改良根治术,术后为non-pCR状态,复发风险较高。术后进行2周期PCb化疗和局部放疗(位置:左侧胸壁+锁骨上下及内乳淋巴引流区),后进行阿那曲唑内分泌治疗。

2022年11月,患者检查发现多处淋巴结转移,完善临床检查,诊断为:左乳癌新辅术后(cT3N3M0,ⅢC期;ypT2N3M0),淋巴结转移(双侧锁骨上、左侧内乳、纵隔、左肺门)。结合“复旦分型”,该患者的分子分型为TNBC-LAR亚型,基因检测示:TP53错义突变。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患者同意参与TROPION-Breast02研究进行一线治疗。患者被随机分配至安慰剂组,于2022年12月15日-2022年12月27日,行C1D1-D15治疗(具体为:白蛋白紫杉醇 170mg d1,d8,d15)。2023年1月10日,复查胸部CT,见淋巴结明显增大,新发病灶胸腔积液。疗效评估为:疾病进展(PD)。考虑患者化疗不耐受的情况及其对生活质量的要求,2023年1月-2023年3月,二线给与3周期的NX方案(具体为:长春瑞滨 100mg/qw d1,8+卡培他滨 3粒 bid,d1-d14,三周一个疗程)治疗。疗效评估为:PD。患者一线、二线化疗进展较快,结合其分子分型(TNBC-LAR亚型)、病理结果(HER2:1+),基于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于2023年3月15日起,给与T-DXd(5.4mg/kg q3w)进行三线治疗,共进行9周期治疗,最佳疗效为:PR。治疗过程中,无3级以上不良反应,整体不良反应可控,无剂量下调。2023年10月8日,复查CT,见部分淋巴结较前增大,显示出耐药趋势。目前患者正在接受SG治疗中。

3.jpg病例分享:刘西禹教授

大咖论道

刘运江教授的主持下,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周涛教授与其他三位专家围绕ADC药物在晚期TNBC中的治疗选择、耐药后治疗、不良反应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

  • 目前T-DXd、SG均已上市,临床如何选择ADC药物成为讨论热点。临床需综合HER2表达状态、药物可及性、药物疗效、患者的经济情况等全面考虑,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对于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虽然T-DXd研究的样本量稍少于SG,但DFS长于SG(需注意目前并无头对头对比研究),临床优先推荐T-DXd,耐药后可进行其他尝试;HER2表达阴性者,则优先推荐SG。

    当然,无论是HR阳性乳腺癌,还是TNBC,均可能有部分患者呈现HER2低表达,但目前国内外研究证据并不支持其为独立分子亚型。首先,临床很难统一HER2低表达的检测标准;其次,HER2低表达群体的整体生物学行为不稳定;再者,独立分子亚型需要更为成熟的系统,但目前还未达到这样的高度。因此,临床需要判断HER2的表达状态,以帮助选择治疗方法,但HER2低表达并不能成为乳腺癌的独立分子亚型。

  • ADC药物的疗效优于传统化疗,但耐药后换用其他ADC药物,疗效一般也只有两三个月。如果患者的经济情况不佳,ADC治疗耐药后可选用传统化疗。

  • 因携带细胞毒性药物,ADC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临床需要提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乏力、恶心、呕吐等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并关注不同ADC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差异。T-DXd的胃肠道反应较为明显,需进行预防性管理;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血小板降低,需要进行对应检测。Dato-DXd治疗中,需要特别关注角膜、口腔黏膜病变,应提前评估患者眼部、口腔状况,并进行预防性处理。SG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能需要进行升白治疗。

4.jpg话题讨论

大会总结

本次大会干货满满,不仅系统梳理了TNBC早期新辅助治疗到晚期复发转移治疗的前沿进展,而且结合一例难治性TNBC患者的规范诊疗,深入分析了ADC药物在TNBC中的应用及不良反应管理。最后,刘运江教授再次表达了对与会专家的诚挚感谢,并表示希望今后能够有机会进行更多探讨,为临床治疗带来更多启发。同时,希望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开展,能够有毒性更低、疗效更好、持续时间更长、价格更低的药物可以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5.jpg大会总结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小葛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