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乳腺癌诊疗会客厅 | 跨时空对话,共享HER2低表达乳腺癌诊疗发展,同探乳腺癌治疗优化策略

2023年10月27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乳腺癌已超越肺癌成为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新发乳腺癌病例达42万,临床治疗需求巨大。为了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2023年10月25日,由中关村精准医学基金会主办的乳腺癌诊疗会客厅中汇聚了多位乳腺癌领域专家,共同分享并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临床诊疗,追踪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前沿进展,探索ADC药物在乳腺癌领域的应用和难点,为提高临床疗效献计献策。【肿瘤资讯】特别整理会议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专家致辞

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芃教授在致辞中表示,ADC药物的出现,尤其是新型ADC药物的不断研发,不仅拓宽了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方式,而且改变了包括分型在内的临床对肿瘤的认知。去年,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及中国抗癌协会专家的共同支持并发布了中国的《HER2低表达乳腺癌临床诊疗共识》(下简称“共识”),这也是世界范围内首个针对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共识。今年,我们也将发布共识英文版,可能稍晚于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发布的HER2低表达乳腺癌专家共识,内容有一定的相似度,但并不完全相同。

HER2低表达乳腺癌作为近两年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备受关注。在刚结束的ESMO大会中,我们发表了一篇关于新辅助治疗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HER2低表达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与HER2阳性乳腺癌、HER2阴性乳腺癌有所差别,这也将是我们未来研究方向之一。本次大会很荣幸与各位专家一起,通过学术分享、病例分析,进一步讨论、细化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概念及临床诊疗。理不辩不明,期待本次大会能够为大家带来更多临床思考

图片19.png专家致辞:袁芃教授

前沿追踪

辽宁省肿瘤医院井明晰教授首先带来了“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新型ADC治疗进展”的主题分享。随着抗HER2靶向治疗的进展,新型ADC药物的兴起,HER2二分类不再满足临床需求,“HER2低表达”概念应运而生。约43%~54%的中国乳腺癌患者存在HER2低表达。既往研究显示,HER2低表达患者无法从靶向HER2单克隆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传统ADC中获益,直到以德曲妥珠单抗(T-DXd)为代表的新型ADC药物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困局。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探索,新型ADC药物在HER2低表达乳腺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HRE2 ADC中,除了T-DXd,维迪西妥单抗(RC48)、A166、MRG002、SYD985等在HER2低表达乳腺癌中均展现出一定的疗效,并进行了初步探索,但还未有相关适应症获批;针对TROP2 靶点的ADC药物戈沙妥珠单抗(SG),已在HER2阴性(涵盖HER2低表达)人群获得相关适应症,Dato-Dxd、SKB264等亦在进行临床研究,今年发布了初步结果,但其上市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未来,针对新靶点的药物研发、新的ADC+免疫治疗(IO)/TKI/化疗等治疗方案的探索,有望为晚期乳腺癌提供更多治疗手段。且基于新型ADC药物在晚期HER2低表达乳腺癌后线的突破性进展,ADC药物有望将治疗线数前移至晚期一线、围手术期,进一步完善总体治疗布局。希望未来有更多ADC药物、更多不同组合治疗方式,为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多临床治疗选择,带来更多生存获益。

图片20.png学术分享:井明晰教授

病例分享

随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雷紫璇教授分享了一例老年女性局部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诊疗经历。患者,82岁,因发现左乳肿块寻求治疗。穿刺病理提示:(左乳肿物)左乳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类型),Ⅱ级;(左腋窝淋巴结、左锁骨下淋巴结)浸润性癌。IHC:ER (-)、PR (-)、Cerb-B2(2+)、Ki67 (60%);FISH(-)。基因检测示:PD-L1(TPS:1%,CPS:5);未见BRCA1/2胚系突变。当地医院给予白蛋白紫杉醇+帕博利珠单抗方案进行治疗,最佳疗效为部分缓解(PR),但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2级免疫相关斑丘疹、2级免疫相关肺炎、3级免疫相关瘙痒),无法耐受而停药。后换用卡培他滨治疗3周期,患者自诉左乳红肿范围较前增大,且出现2度腹泻、2度呕吐(未评效)。

为求进一步治疗,患者来我院门诊就诊。结合患者既往诊疗经历,经临床讨论,给予5周期的T-DXd方案进行治疗,最佳疗效:PR。治疗期间,患者虽然出现2度呕吐、1度恶心,但可耐受,且疗效明显,增加了患者及家属的治疗信心,表现出明显的手术意愿。后经乳腺外科医生评估,于我院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示:“新辅助治疗后”(左乳癌改良根治标本)浸润性癌,非特殊型,Ⅱ级,单个病灶(浸润癌最大径:25mm);脉管侵犯阳性:切缘阴性;腋窝淋巴结(13/16);IHC:ER(-,0%),PR(+,5%弱阳),HER2(2+,FISH阴性),ki67(+,密集区40%);分期:ypTlcN3;原发灶Miller-Payne分级评分:3级(30-90%)。

术后,患者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未能及时复查和术后辅助治疗。再次复查时,发现局部复发及左侧腋窝、左锁骨上多发淋巴结转移。考虑到患者既往治疗及对免疫治疗耐受性差等情况,结合患者意愿,继续给予T-DXd方案治疗。4周期治疗后,复查最佳疗效:病情稳定(SD)。后患者于外院进行SG治疗,2周期后患者因不良反应及自觉病情加重(未评效),换用T-DXd治疗。T-DXd治疗2周期后,疗效评估:疾病进展(PD)。

雷紫璇教授细致分析了本例患者特征,并罗列了多项新型ADC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其中,DESTINY-Breast 03研究结果显示,对于HER2阳性乳腺癌,T-DXd治疗进展后换用其他抗HER2药物及化疗药物,第二次无进展生存期(PFS2)仍有获益。ASCENT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既往接受过二线以上标准化疗的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mTNBC),SG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那么,对于本例高龄、一般情况欠佳,且在治疗期间已尝试SG治疗的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而言,后续应该如何治疗呢?是否可以选择其他ADC药物呢?有待临床的进一步探讨。目前该患者正在进行抗凝及一般支持治疗中。

图片21.png病例分享:雷紫璇教授

大咖论道

袁芃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滕月娥教授与各位专家共同针对HER2低表达乳腺癌及ADC药物在乳腺癌领域的应用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耐药的患者,内分泌治疗效果未有明显突破,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AKT抑制剂、西达本胺等治疗的PFS并不长,化疗的疗效亦有限,且毒性较大。耐药后治疗成为临床一大难点。目前部分患者仍会选择二线内分泌治疗,以保障生活质量,尽量延长PFS,推迟应用化疗的时间。而对于激素受体(HR)阳性、HER2阴性患者,ADC药物为临床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未来,CDK4/6抑制剂治疗失败后,临床可能会有新的选择,如将ADC药物前移,替代化疗等。

对于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失败后建议进行基因检测,以指导临床治疗。若有基因突变,靶向治疗联合内分泌治疗或可成为临床新选择。此外,已公布的临床研究数据显示,T-DXd在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临床支持一线化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耐药后,尽早使用T-DXd。

对于晚期TNBC患者,化疗仍是一线治疗的主要选择。ADC药物可谓是更加精准的化疗,相信随着ADC药物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ADC药物可能以更佳疗效、更低毒性等优势全面取代化疗。不同ADC药物的特性不同,目前较难回答“临床如何排兵布阵”这一问题。临床可以根据治疗线数等综合考虑制定治疗方案,可能交叉治疗也会带来不错的疗效。此外,不同ADC耐药,不仅可能存在靶点缺失,还可能存在化疗药物耐药、连接子耐药。未来不仅要从药物工艺,还要从策略方面进行考虑,期待临床有更多研究数据的支持。

图片22.png

微信图片_20231102144959.png话题讨论

大会总结

至此,本次大会在专家们的热烈讨论中逐渐接近尾声。袁芃教授在总结中表示,随着ADC药物的增多,用药顺序、耐药后治疗等问题将始终贯穿临床诊疗过程中,我们也将继续在各项学术活动中进行更多探讨。本次大会内容丰富,干货满满,希望能够通过专家们的思维碰撞为临床诊疗带来更多灵感,最终帮助更多患者获得更长生存、更佳生活质量。

图片23.png大会总结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olivia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