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35under35】杨路医生:青年人如何做转化研究?

2023年08月22日
作者:杨路
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杨路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
现任科室科研秘书、罕见病团队秘书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临床博士
主要从事胸部恶性肿瘤的内科诊疗及临床转化研究。至今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30分以上1篇,10分以上3篇;其中以第一及共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文章9篇,累计影响因子55分,Q1区杂志3篇,10分以上2篇,包括:Theranostics、BMC Medicine等杂志。
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主持国自然青年课题1项、横向课题1项。
在WCLC、AACR、ESMO等会议上壁报展示累计8次。
作为Key Sub-I参与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
曾获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创新基金、北京协和医学院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医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不断更新地学科。年轻医生在逐渐积累医学知识、培养医学功底的同时,也需要无时无刻更新前沿知识。新技术、新药的快速进步,给肿瘤患者带来巨大生存获益的同时对肿瘤科医生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挑战。上世纪肿瘤医学知识更新翻倍的时间长达数十年,而现在只需要一两年。所以作为一名青年肿瘤科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素质,也是创新创造的基石。

兴趣不会无缘无故发生,也不能无声无息溜走。在我研究生学习期间,我的硕士刚开题时,我一筹莫展,没有任何的思路和想法。同期,我也跟着导师一起出门诊,在就诊的患者中我们发现时不时会遇到根治术后的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出现了疾病的复发或转移。这部分人群的预后远超出了我既往学习内容的认知,带给我难以置信的震撼。于是,我的导师让我从I期NSCLC患者术后复发方面开展课题。有了这个大方向,后面如何开展成了新的问题。我先在这个课题方面做了全面的文献学习,并做了综述汇报。然后结合自己既往的特长,先从统计学角度对来自不同中心的I期NSCL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蛛丝马迹。好的科研想法往往来自临床实践。而如何把想法落实到行动,对于临床工作者来说,大量的文献阅读、回顾性的研究分析是行动的重要环节。当我完成了以上工作以后,我逐渐对早期肺癌复发的高危因素方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以后,在导师的帮助下,我们继续开始从分子层面、免疫微环境以及甲基化水平,深入探索表象背后的机制,发现早期肺癌易于复发人群的癌旁组织具有高度的类癌性,同时这部分人群的免疫微环境以抑制型为主。这一系列的研究,从着手准备到文章发表,历时近5年,共发表多篇SCI文章,其中1篇文章发表在Q1区杂志。如果不深耕临床,我们就很难发现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日积月累的积攒,我们难以把一时的困惑转变为持之以恒的探索。

图片1.png

交叉融合、协同交流助力转化研究。现在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过去的二代基因测序、16S RNA测序、蛋白组学到现在单细胞测序、宏基因组测序甚至基因-蛋白组学,快速的技术更迭不断在拓宽我们的视野。学术交流就是快速学习、获取新信息的机会。我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方面的研究工作有一部分获益于交叉合作,并基于此顺利申请到国自然青年基金项目。新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方式不仅会给研究内容带来创新性,更重要地是会让我们从一个新角度思考问题,拒绝刻板印象。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新药的再创新。现在制药工艺的进步,很多既往难以成药的靶点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们不仅要学习临床III期研究的结果,也要思考研究设计的巧妙和弊端。IIT临床研究、真实世界研究的方向都可以补充新药临床研究尚未涉猎的盲区。这些研究模式也是青年工作者可以深度参与的方向。如何在新药赛道上走出青年人的风采,这方面值得进一步思考。

临床和基础之间本身就是互利互惠的关系。作为一名青年肿瘤科医生,我们要带着思考深耕临床,带着问题走进科研,带着成果惠及临床。而这共赢局面的背后,依靠的是孜孜不倦的学习、持之以恒的兴趣、兼容并蓄的合作以及不忘初心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