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5日-4月16日,第六届华东乳腺沙龙在江苏省南京市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特对2023 CSCO BC指南更新要点进行解读,同时针对乳腺癌诊疗领域的难点、热点问题开设专场,加强乳腺癌诊疗规范化、进一步提高行业临床研究水平。【肿瘤资讯】特对4月15日下午及4月16日上午的精彩内容进行整理,以饕读者。
4月15日下午场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殷咏梅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红健教授致辞,表示CSCO BC指南在贴合我国乳腺癌患者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希望本次大会能更快、更深入的将乳腺癌诊疗的新进展、新规范带给临床医师。
ADC专场
ADC专场由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红健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谢晖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薇教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陈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汪成教授及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吴小进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诊疗格局变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兴华教授带来题为《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诊疗格局变革》的学术分享。抗HER2治疗历经H单靶、TKI、HP双靶,已进入ADC时代。分层治疗是当下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必然趋势,临床亟需解决不同一线方案治疗进展后二线治疗方案选择的问题。DB03研究纳入HP及TKI经治人群,更符合我国一线治疗现状,为德曲妥珠单抗二线应用提供更充分循证依据。
突破性疗效背后的奥秘——深探ADC作用机制与药理特性
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海医院李恒宇教授介绍了《突破性疗效背后的奥秘——深探ADC作用机制与药理特性》。ADC药物历经百年发展历程,由单克隆抗体、连接子和载药三部分组成。相比传统化疗药,ADC药物能更高效、更特异性地与肿瘤细胞结合,拥有更广的治疗窗。德曲妥珠单抗独特的强效载药DXd以及稳定的肿瘤细胞选择性可裂解连接子设计带来突破性的疗效,在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中取得前所未有的28.8个月的PFS。
ADC狂飙时代医保浪潮之下的冷思考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剑教授分享了题为《ADC狂飙时代医保浪潮之下的冷思考》的学术内容。我国乳腺癌一线治疗现状复杂,ADC药物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一线H单靶经治的患者,ADC药物有效改善PFS及OS,是国内外指南共同推荐的二线优选。对于一线HP双靶经治的患者,ADC药物证据充分,其中,T-DM1的真实世界数据显示在HP经治人群保特一致的疗效。对于TKI经治患者,ADC药物仍可显著延长PFS及OS。目前更多ADC联合方案正在探索中,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专家视角环节在李薇教授、陈平教授主持下,江苏省人民医院妇幼分院杨帆教授、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殷虹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谢丽教授、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虞浩教授讨论分享了对抗HER2治疗变化趋势的感想。
三阴乳腺癌的全程化管理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文斌教授分享了《三阴乳腺癌的全程化管理》。目前乳腺癌的治疗已发展为基于乳腺癌不同分类(HER2阳性BC、TNBC和激素受体阳性BC)及不同阶段(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和晚期解救治疗)个体化、全程化管理模式。对于早期TNBC,化疗联合方案仍然是治疗基石,含铂方案及免疫治疗是新辅助治疗的新策略。晚期TNBC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化疗、免疫和靶向治疗,《2023 CSCO指南》对晚期TNBC治疗的Ⅰ级推荐均为化疗;对于PD-L1阳性患者,免疫联合化疗的生存获益明显;对于胚系BRCA突变患者,PARPi可改善PFS,但无OS获益;ADC药物是mTNBC患者新的治疗选择。
专家视角环节由汪成教授、吴小进教授主持,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丹丹教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朱莎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陈薇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明洁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梁艳教授对TNBC的分层治疗等问题展开探讨。
内分泌专场
本环节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琳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凤奇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肇毅教授主持。
乳腺癌内分泌强化治疗解读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颖教授就《2023 CSCO BC指南》中HR+/HER2-早期乳腺癌的辅助内分泌治疗进行解读。对于绝经后高复发风险激素受体阳性患者,推荐AI+阿贝西利 (1A)辅助治疗;对于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患者,若淋巴结阳性≥4个,推荐OFS+AI+阿贝西利(1A)辅助治疗;若淋巴结1~3个阳性且同时具有G3或Ki67≥20%或T≥5cm任一危险因素,推荐OFS+TAM+阿贝西利(1B)辅助治疗。
基于循证的CDK4/6抑制剂治疗HR+/HER2-ABC的诊疗格局探讨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薇教授分享题为《基于循证的CDK4/6抑制剂治疗HR+/HER2-ABC的诊疗格局探讨》的精彩报告。CDK4/6抑制剂在临床研究中取得显著PFS获益,已成为HR+/HER2-ABC的标准一线/二线治疗方案。ABC绝经前人群的研究数据和治疗选择有限,MONALEESA-7研究及RIGHT choice研究为亚洲/中国绝经前HR+/HER2-ABC的临床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对于CDK4/6抑制剂治疗进展后的治疗,PAM通路抑制剂是最常选择的后线药物,证据较为充分,MAINTAIN研究为CDK4/6i进展后继续使用同类药物治疗的临床价值提供了证据。口服SERD类药物相继折戟,ESR1突变患者的后线治疗仍需要更多探索。
专家视角环节,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王昳凡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闫彩云教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许妍洁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春晓教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陈苏蓉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夏添松教授围绕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和新型药物CDK4/6抑制剂应用各抒己见。
优化管理专场
本环节由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葛睿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韩晶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群教授及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建教授共同主持。
从PFS/OS双获益看“非紫杉类〞化疗方案的选择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赵艳霞教授分享了《从PFS/OS双获益看“非紫杉类〞化疗方案的选择》内容。延长生存是ABC治疗目标,而OS和PFS是临床获益最关键的评估指标。化疗作为目前ABC的基础用药,已经有10+年的新药空窗期。紫杉广泛应用在早期乳腺癌,但晚期再使用和选择有效方案成为临床重要问题。对于早期紫杉经治的患者,国内外指南推荐非紫杉类方案,但既往非紫杉方案未能给HER2-ABC患者带来PFS、OS双获益。与紫杉类药物结合位点不同,优替德隆通过促进微管蛋白聚合诱导细胞凋亡,抗肿瘤活性更强,抗肿瘤谱更广,且能通过血脑屏障,对紫杉类药物耐药的肿瘤细胞依然有效。在III期临床研究中,优替德隆+卡培他滨为晚期乳腺癌患者带来PFS、OS双获益,改变了10多年来中国晚期乳腺癌患者无创新化疗药物的现状,国内乳腺癌权威指南一致推荐优替德隆联合卡培他滨作为HER2-ABC首选“非紫杉类”化疗方案。
新时代乳腺癌诊疗安全性管理——血小板减少症的探讨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香教授带来题为《新时代乳腺癌诊疗安全性管理——血小板减少症的探讨》的学术分享。随着乳腺癌治疗药物的丰富,TCP事件越来越受到关注。抗肿瘤药物对造血干细胞、巨核细胞的抑制或破坏是乳腺癌治疗药物导致TCP的核心机制。TPO-RA是临床前景良好的TCP治疗药物,主要通过改善造血干细胞的细胞增殖提高血小板数量。目前,包括CSCO在内的多家学会在新发布的指南中推荐采用TPO-RA治疗TCP。
2022乳腺癌骨转移专家共识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烦繁教授对《2022乳腺癌骨转移专家共识》进行介绍。
与2014版中国共识相比,2022版中国共识将骨相关事件(SREs)定义为病理性骨折、骨放疗、骨手术和脊髓压迫;骨活检仍是乳腺癌骨转移诊断的金标准,X线/CT明确有无骨质破坏可作为骨转移疗效评价手段;药物、放疗、手术及镇痛是骨转移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中,骨改良药物是乳腺癌骨转移的基本治疗药物,应规范并全程使用骨改良药物治疗。
专家视角环节,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周沁教授、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贺广珍教授、射阳县人民医院袁野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钱超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储嘉慧教授、东台市人民医院鲁光平教授围绕化疗、转移性乳腺癌及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展开讨论。
4月16日上午场
会议伊始,在殷咏梅教授的主持下,解放军总医院江泽飞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唐金海教授相继致辞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在乳腺肿瘤方面与国际同行有着充分的交流,近几年来更是发出了中国声音,指南的深入推行将更好地提高我国乳腺癌事业的整体水平。希望同道们保持行业内积极交流的氛围,共同提高诊疗水平。
在大会主席和各位专家的共同参与下,大会举行了CSCO晚期患者共话新生启动仪式。
指南巡讲环节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潘跃银教授担任篇章主席,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查小明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张莉莉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闫敏教授共同主持。
2023 CSCO BC指南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更新解读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曼教授对《2023 CSCO BC指南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更新》进行解读。对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强调新辅助治疗时应足疗程治疗。对LN+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可在1年辅助靶向治疗后再序贯1年奈拉替尼强化辅助治疗。HER2+晚期乳腺癌解救治疗方面,H治疗敏感,强调HP双靶的使用,TKI治疗失败后ADC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
2023 CSCO BC指南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更新解读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宋传贵教授解读了《2023 CSCO BC指南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更新》。新辅助治疗Ⅰ级推荐中,规范紫杉联合蒽环和紫杉联合铂类方案;Ⅱ级推荐中,新增TP+帕博利珠单抗方案;删除Ⅲ级推荐。新辅助后辅助治疗中,提高含PD-1抑制剂方案的推荐等级,同时规范卡培他滨的剂量服用方式。辅助治疗中,对治疗方案的推荐顺序进行调整。解救治疗中,对于紫杉类治疗失败,Ⅰ级推荐中调整了“优替德隆+卡培他滨”的顺序,证据级别由2A调整为1A。
2023 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激素受体阳性更新解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傅佩芬教授解读了《2023 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激素受体阳性更新》部分。新版指南肯定了阿贝西利在高危患者辅助治疗中的地位,但对于药物不可及患者,推荐最佳内分泌药物单药治疗。对于未经内分泌治疗或经治患者(包括TAM、NSAI、SAI治疗失败),CDK4/6i联合方案为主要推荐。对于CDK4/6i治疗失败患者,仍可选用包含另一种CDK4/6i的联合方案。
专家视角环节,阜阳市肿瘤医院刘峰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张家新教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陈苏蓉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彦教授、苏州市立医院孟优教授就CSCO指南中更新的部分、TNBC患者的免疫治疗和CDK4/6i的使用分享经验体会。
抗HER2专场
该环节由殷咏梅教授担任篇章主席,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莫雪莉教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钱军教授、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吴小进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精准分层,分类而治,精准治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葛睿教授分享的内容是《精准分层,分类而治,精准治愈》。
精准分层为精准治愈奠定基础,基于pCR状态分层有利于改善远期生存。对于新辅助HP后pCR的患者,辅助HP治疗至满1年,最大化降低复发风险。针对non-pCR患者,辅助治疗应更换较初始治疗更强的方案。ADC药物具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获益明确,KATHERINE研究显示,T-DM1辅助治疗3年iDFS绝对获益11.3%,复发风险降低50%。血小板减少是ADC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但大多可恢复,ADC药物整体安全性良好。
H经治HER2+晚期乳腺癌治疗决策思考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碧芸教授带来的内容是《H经治HER2+晚期乳腺癌治疗决策思考》。吡咯替尼、T-DXd、T-DM1对H经治患者均有有效性证据,但各个药物和方案的不良反应不同,应注意管理。EMILIA研究奠定了T-DM1二线治疗H失败患者的标准治疗地位。部分ACD药物已纳入医保,患者经济负担大幅降低,后续有望惠及更多患者。
从治到愈HER2阳性乳腺癌诊疗趋势展望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薇教授分享的主题是《从治到愈HER2阳性乳腺癌诊疗趋势展望》。乳腺癌5年生存率超过90%,高于其他癌肿,率先开启后治愈时代。基于HER2+乳腺癌临床未满足需求,我国已在手术方式、药物治疗、日间病房和肿瘤皮下制剂方面进行探索。保乳、重建手术等手术的推广有益于患者的身心治愈。日间病房等创新诊疗模式可改善诊疗体验、提升诊疗效率。肿瘤皮下制剂的应用契合日间病房发展需求,同时也进一步助力医院释放医疗资源,提质增效。通过上述努力,最终有望实现以患者为中心,助力改善生活质量。
专家视角环节,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珏教授、南通市肿癗医院王健教授、江苏省中医院任晓梅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刘钊教授、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徐雪松教授对辅助化疗中的规范性、晚期乳腺癌的排兵布阵及患者诉求等分享见解。
大会总结
最后,江泽飞教授从证据等级及推荐级别、乳腺癌诊疗、乳腺癌骨转移和脑转移诊疗指南以及CSCO AI人工智能等方面对《2023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进行总结。
大会邻近尾声,殷咏梅教授对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同道再次表示衷心感谢,期待新版指南在全国各地的基层单位都得到良好的推广与学习,同时期待年轻医师与医学生加入CSCO大家庭,为我国乳腺肿瘤诊疗的规范化添砖加瓦。
排版编辑:Ha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