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国家又支持国企办医,“第二国家队”来了

2023年02月06日
来源:上观新闻

1月10日,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与通用技术集团医疗资源整合项目签约仪式赶在年前在京举行。中国电建旗下的电建医疗正式交给通用技术集团所属国中康健运营。

这可能是最后一批央企医院的剥离。按照国务院规定,2021年底央企、国企自建的医院就应当基本完成剥离。

2022年6月22日,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披露:当时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2525个医疗机构,已完成改革2515个,完成率99.6%。

好不容易清理完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新的政策又出台了。

2022年12月,国资委、国家卫健委、发改委、医保局等13部门联合制定《支持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这一方案被外界解读为“厂办医院回潮”,引发了诸多讨论。

当年国有的钢铁厂、化工厂、纺织厂的厂办医院,是为了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人的就医问题,早已不符合改革开放的实际。如今这些企业自办医院刚全面改革完成,为何国家又要提出“国企办医”?

实际上,这次新的“国企办医”风潮,是过去十多年“社会资本办医”的延续和升级,标志着医疗服务市场上,继国有公立医院、民营私立医院之外,又迎来一股强大力量。

公立医疗机构的“第二国家队”

此次《工作方案》所指的“国企办医”,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企办医有所承继,又大为不同。

主要区别就在于,这次的国企指的是以医疗健康为主的国有企业。

《工作方案》提出,支持由“以医疗健康为主业的国有企业进行重组并购”,并点名通用医疗、华润医疗、国药集团三家央企以及山东、陕西的省级集团。

通用、华润、国药是100多家央企中为数不多的主业以医药医疗为主的央企;山东有山东黄静、山东能源集团等地方国企共同出资成立的山东健康集团,目前下辖26家医院以上;陕西则有中陕核工业集团独资成立的陕西健康医疗集团。这几家央企国企都是国资办医的主力军。

2009年新医改以来,社会资本入局、医院扩建、社会化办医等热潮席卷医院市场,大批医疗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相对来说,老的国企自办医院地位不断弱化,不得已走上剥离改制的专业化道路。 

但剥离的过程远比预想艰难。企业自办医院之前主要以服务企业员工为主,在人员安置、规范管理、医疗技能等方面,和公立医院有不小的差距。不少国企改制后,这些厂办医院只有关门歇业一条路。

2018年7月,国资委指定华润健康、国药集团、中国通用等六家央企作为托管平台,打包整合还没有完成改制的国企医院,这才让改革加速进入收尾工作。截至2021年底,改革完成率99.6%。其中,以医疗健康为主的国有企业整合了978个医疗机构,占38.7%,占比最大。其余医院有的转为公立医院,有的关门了事,也有一小部分被民营机构收购。

或许是看到了央企国企的“主力军”作用,13部委这次发文,让央企国企再次发挥点作用。

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三年疫情中民营医院的式微。

2020年,民营医院整体亏损1300亿元,约为公立医疗机构亏损总额的65倍。投入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是民营医院面临行业普遍现象。即便是引入社会资本改制的国企办、政府办医院也不能独善其身。

陕西商洛国际医学中心就是例子。

民营医院夹缝求生

2015年,上市公司国际医学与陕西省商洛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将商洛市第二人民医院改制扩建成一所三甲医院,即商洛国际医学中心。不料医院运营后,负债压力持续增大,业绩表现也不如人意。

2021年医院正式开诊,当年实现营业收入1.26亿元,对应净利润亏损就有1.7亿元。截至2022年2月末,商洛国际医学中心总资产约19.49亿元,负债总额约17亿。

无奈之下,2022年10月,国际医学将医院作价1.7亿元出售给商洛交投,商洛医院重回国有资本。国际医学这笔买卖前后投资4.95亿元,叠加医院经营几年间的3亿亏损额,可谓血本无归。

民营医院在疫情冲击下多难以为继,活得好的只剩下民营专科医院,如眼科牙科等,但这些专科医院无法承担公共卫生职责。新冠疫情发生后,公卫、基层医疗体系紧张,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公立医院得不到民营医院的助攻,无奈只能国有资本再次下场。

此次出台《工作方案》,就是要在国家政策层面确保改制后的国企医院与政府办医院享有同等待遇。方案明确,将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纳入区域医疗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包括将国企办医疗机构纳入分级诊疗体系,并支持其牵头组建医联体。

国企办医能够享受财政补助,对于其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有不小的提升。

同时,《工作方案》规定,国企办医院在等级评审、床位设置、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医疗卫生用地划拨等各类审批、备案事项中也将落实与政府办医同等政策,福利不可谓不多。

甚至,方案列明,符合有关规定的国企办医疗机构,可以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这就等于在主体资格上直接与政府办医院等同。

但是,国企办医地位依旧尴尬。虽然贴着“公益性、非盈利”的标签,但实际运行过程中,国企办医更贴近民营医院,不仅在资金投入上得不到政府办医院的财政补贴,公众认可度也不高,医生护士的待遇编制、职称评定、身份认同上也很难和公立医院完全一样。

不过,央企国企有一个巨大的优势:扩张和规模优势是普通公立医院难以比拟的。政策红利下,多个超万张床位的巨无霸医疗集团已经出现,国企办医由此也形成集团化优势。

体量大起来之后,集团的采购议价能力就更强,也就能节约下不少成本;另一方面,管理上也能体现出优势,从而打出口碑来。

公立、民营、国资,三方力量共同补充医疗服务,相信能够应对未来的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