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与你为“5”,愈见新途:肺癌直播间5周年特刊盛大召开

2022年12月2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自2017年至今,由CSCO非小专委会牵头发起的《肺癌直播间》已经走过5年时光。全国各地专家学者通过网络平台连接,传递肺癌学术前沿知识,指导肺癌临床实践,推动国内肺癌领域的规范化发展。2022年12月17日肺癌直播间5周年特刊诚邀多位国内肺癌领军人物组成豪华主席团,一起细数2022年肺癌领域少见靶点及免疫治疗的重要进展,并邀请青年医师解读2022高分期刊重要转化研究,分享中国原创研究经验,共探肺癌治疗未来。在此,【肿瘤资讯】特别整理会议主要内容,并在会后对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就肺癌领域前沿进行专访,以启迪肺癌临床诊疗及未来临床转化研究探索。

1671525999971.jpg

与你为5,共庆时光

本次会议由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范云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马智勇教授、天津市胸科医院孙大强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宋启斌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吴楠教授、四川省肿瘤医院姚文秀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喻本桐教授、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组成专家主席团。主席团专家们在致辞中表示,在过去的5年间,肺癌诊疗水平飞速发展,创新药物的快速上市和应用也让部分肺癌患者实现了治愈的可能。同时,肺癌直播间开播以来,为大家带来了很多关于肺癌规范化诊疗、国内外学术新进展传递、专业洞见讨论、临床经验分享,为肺癌规范化诊疗的基层推广做出了卓越努力。希望未来也能继续将基层推广工作做得更好,造福更多患者。

1671534864219.jpg五周年特刊庆典仪式

与你为5,大咖畅言

近年来,肺癌治疗进展很多,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两大块分别是:免疫治疗从晚期肺癌逐步走向早期肺癌,在辅助/新辅助免疫治疗均取得了不错的数据;少见/罕见靶点新药层出不穷,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新选择。

大会伊始,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段建春教授主持,周彩存教授首先带来《从2022肿瘤新药上市看NSCLC少见靶点的研发之路》的学术专题分享。2022年我国NSCLC少见靶点共获批8款新药,呈井喷状态。但少见靶点新药研发激流勇进下暗藏挑战;对于经典少见靶点ALK目前已是ALK-TKIs三代同堂的局面;2022新批ALK-TKI多为“Me-too”款新药,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并未超越阿来替尼;同时2022年ESMO ASIA更新了ALESIA研究数据显示,阿来替尼治疗ITT人群的中位PFS达到41.6个月,ALK+患者中位生存期正式跨入四时代;阿来替尼仍为ALK阳性NSCLC一线治疗的优先选择。对于ALK+研发的破局应从全程管理、精准治疗人群以及ALK+早期围手术期治疗等维度进行探索;目前全球首个大型Ⅲ期ALK阳性NSCLC辅助治疗研究——ALINA研究已完成入组正在随访中,预计2023年ESMO进行首次数据发布。未来这一研究将成为改变ALK+早期患者辅助治疗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

2022年8月获批上市的恩曲替尼一线治疗ROS1+ NSCLC PFS达17.7个月、OS长达近4年且基线无脑转移患者经12个月治疗后仅1%的患者发生脑转移;恩曲替尼是首个有明确CNS保护及治疗效果的新一代ROS1 TKI;此外,NTRK+治疗也取得重大突破;恩曲替尼治疗NTRK+ NSCLC ORR达63.6%,基线脑转移患者12个月无事件率为100%;恩曲替尼、洛拉替尼两大药物获批为我国NTRK融合阳性肿瘤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选择;塞普替尼为RET融合阳性NSCLC患者治疗增添了新选择,BRAF V600突变NSCLC也有首款靶向治疗药物在国内上市。未来对于仍处于初期阶段的少见/罕见靶点的新药研发、针对已获批药物的最佳获益人群、治疗前移、耐药机制等仍需要进一步的积极的深入的探索。临床应在“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原则下,让肿瘤药物研发质效并举,相信在政府、药企以及国内专家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一定可以达到。

1.png周彩存教授学术分享

随后的大咖对话环节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孟庆威教授主持。周彩存教授指出,临床需要提高对少见/罕见靶点的认识,特别是基础医生及患者的知晓度,从而提高临床检测率。同时,临床建议初始检测时采用NGS检测来降低成本。目前临床对少见/罕见靶点的耐药机制并未有充分了解,现阶段可以通过再活检来了解其耐药机制。对于ALK阳性NSCLC,阿来替尼因其疗效及安全性,已经被NCCN指南、CSCO指南优先推荐,那么该产品是否可以用于早期患者?辅助治疗成为临床探索方向之一,期待ALINA研究数据的公布。此外,对于局晚期ALK阳性NSCLC,阿来替尼是否可以作为巩固维持治疗亦备受关注。

宋启斌教授提出,随着临床技术的发展,肺癌诊疗更加精准化,少见/罕见靶点应受到高度重视。同时,因该类患者数量少,很难进行大样本研究,需要提高临床认识,并团结一致,进行相关研究。同时,规范罕见病研究的政策指导非常重要,国家推荐对罕见病进行单臂研究,后续再进行补充研究以快速将有效药物推向市场,让患者尽早获益。此外,检测亦很重要,针对少见/罕见靶点应采用什么检测方法及其带来的经济问题也需要专家们结合我国情况进行多学科讨论。未来希望有更好的一线治疗药物、更优化的临床治疗方案,使患者能够取得更多获益。

姚文秀教授认为,虽然少见/罕见靶点突变率往往低于5%,但我国肺癌患者人数众多,存在少见/罕见靶点突变患者并不少见,因此临床需要重视,检测亦势在必行。目前临床中大多采用PCR检测来检测EGFR、ALK、ROS1、BRAF等基因突变,并指导临床药物使用。但目前除了EGFR、ALK、ROS1,其他少见/罕见靶点后线治疗疗效并不是很好,那么是否可以治疗前移?此外,药物的可及性、经济性问题也是值得探讨的,未来希望有所突破。此外,了解靶向治疗耐药机制来指导后续治疗亦是临床探索的方向之一。对于ALK阳性NSCLC,ALESIA研究再次证明了阿来替尼的优异疗效,为目前临床的一线首选药物,期待阿来替尼能够在辅助/新辅助治疗中有所成就。

吴楠教授、喻本桐教授则从外科治疗视角进行了阐述。吴楠教授提出,外科治疗过程中亦非常重视术前、术后的分子检测,这对于后续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ALK阳性NSCLC手术治疗效果较好,部分患者早期手术后并未复发,那么,临床中应该在术后即开始辅助治疗,还是待其复发后再给予治疗?而ALK阳性NSCLC新辅助治疗的难度远远高于EGFR阳性NSCLC,目前相关数据较少,期待更多的证据来指导临床。同时,免疫治疗在此类患者的应用也值得临床探索。喻本桐教授亦表示,外科最关注的是Ⅱ~ⅢB期肿瘤,我们预期ALINA研究会取得阳性结果。目前EGFR-TKI已经进入新辅助治疗,可以预见其他靶点药物也可能进入术前新辅助治疗,当然临床也需要更多大样本的循证医学研究来进一步证明其疗效。

4.png大咖对话

紧接着,由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董晓荣教授主持,范云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上下求索,未来可期:从2022NSCLC重要研究看免疫治疗未来格局》的主题分享。范云教授提到,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新纪元已全面开启,以IMpower010研究为代表的辅助免疫治疗为早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治愈希望。IMpower010研究是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辅助免疫治疗适应症的Ⅲ期研究,今年WCLC大会中期OS数据的发布成功地证明了DFS获益转化为远期的OS获益,奠定阿替利珠单抗辅助治疗是NSCLC辅助治疗的标准方案。研究显示在PD-L1 TC≥1% Ⅱ-ⅢA 期人群中OS 获益明显,5年的OS率为76.8%;在高表达人群获益更为突出,5年OS率为84.8%,提高了近20%。目前阿替利珠单抗也已在美国、中国及欧洲等国获批NSCLC辅助治疗适应症,并获得NCCN、ASCO、CSCO等多项指南权威推荐。在新辅助治疗领域免疫治疗也大有可为,今年也有LCLMC3、NADIM等多项研究数据的发布,同时也非常期待IMpower030研究的数据披露,能够让更多早期的患者达到治愈。

在晚期免疫治疗领域,免疫±化疗已经成为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的标准治疗方案。对于不适合含铂双药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IPSOS研究显示,阿替利珠单抗治疗2年OS率达24.3%,是单药化疗组的2倍;且3~4级治疗相关AE远低于化疗组,安全性良好。IPSOS研究提示,阿替利珠单抗可作为不适合含铂双药化疗人群的治疗选择。此外,对于EGFR耐药后的患者,以IMpower150模式的免疫联合抗血管药物为基础的4药联合方式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基于IMpower150研究数据,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化疗联合方案目前已在欧洲获批相关适应症,由周彩存教授牵头的正在中国人群中进行的IMpower151研究备受期待。总而言之,随着今年多项免疫治疗在晚期NSCLC研究的数据发表,免疫治疗已全面覆盖晚期NSCLC多类人群,也进一步证实免疫治疗给更多晚期NSCLC患者延长了总生存。

同时范云教授指出,目前对免疫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新型药物的研发呈现出诸多亮点,未来包括TIGIT单抗、LAG-3抑制剂在内的新型免疫治疗药物研发以及ADC、双抗等新的治疗方案使得NSCLC的治疗赢来曙光,让更多肺癌患者获益。

1671530146763.jpg范云教授学术分享

其后的大咖对话环节由湖南省肿瘤医院杨农教授主持。韩宝惠教授指出,目前肺癌免疫治疗正不断关口前移,其速度快于靶向治疗,且疗效不亚于靶向治疗,在围手术期甚至超过了靶向治疗,多项新辅助免疫治疗已经改变了临床实践,也将成为未来局晚期驱动基因阴性患者的治疗策略之一。IMpower010研究是一项里程碑式研究,同时亦希望未来术后免疫治疗能够更加精细化、精准化。而对于晚期NSCLC研究进展,本人作为IPSOS研究中国区PI,从临床发现,阿替利珠单抗治疗整体安全性较好,且无论PD-L1表达状态如何,患者均有获益,这也改变了我们的治疗理念,提示免疫治疗可能临床更佳治疗选择。将来在临床实践中,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可能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马智勇教授表示,免疫相关治疗可以说是近年来NSCLC治疗领域的主要进展。IMpower010研究展现了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从化疗提升5年5%的OS获益提高到提升5年将近20%的OS获益,是一了不起的进步,对未来临床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

孙大强教授从外科角度进行了阐述,他表示免疫药物的到来给外科医生提供了更多有利的武器,其中以IMpower010研究为代表的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研究让更多早期的肺癌患者有治愈的可能性,期待更多新辅助、辅助治疗研究的数据披露。

其后,范云教授再次表达了对四药联合应用的观点:IMpower150研究自报道以来,在临床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但应用并不是很多,如何治疗EGFR靶向治疗耐药患者是临床特别需要考虑的,期待IMpower151研究结果。

6.png大咖对话

与你为5,见微知著

为了进一步推动转化医学的发展与普及,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周建娅教授主持,湖南省肿瘤医院张永昌教授回顾并分享了2022高分期刊中的重要转化研究:ctDNA-MRD和ctDNA监测可更早识别复发,术前ctDNA-MRD检测阴性肿瘤的存在并不影响术后MRD监测,术后MRD阳性的患者而言,辅助治疗能为其带来明显生存获益,而阴性患者不能从辅助治疗中获益;Ⅱ期 B-F1RST试验提示,阿替利珠单抗一线治疗NSCLC患者的血液肿瘤突变负荷(bTMB)截止值越高,ORR则越高,OS和PFS趋向于越久,bTMB可能是独立于PD-L1表达的预测疗效的生物标志物;正在进行中的探索研究(NCT02927301)显示,阿替利珠单抗新辅助治疗可切除NSCLC患者MRP率达20%,安全性良好;肿瘤引流淋巴结中的全新抗原特异性记忆性T细胞——TsLN-TTSM细胞被发现是真正的记忆T细胞;原始分化的肿瘤特异性记忆CD8+T细胞是引流淋巴结中PD-1/L1阻断的真正应答者;并完善了肿瘤组织微环境中PD-1 ICB作用的时空调控机制,为进一步优化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张永昌教授还表示我们临床研究过程中不能只关注研究结局,还需要关注其背后故事,发现更多能够帮助到患者的方法。

2.png张永昌教授学术分享

随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煜教授主持了专家对话环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储天晴教授提出,MRD着眼于患者体内肿瘤负荷,是未来非常重要的生物标志物,但现阶段还未有特别好或规范的MRD检测panel或质控,目前临床还应脚踏实地,慎重考虑。此外,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生物标志物为PD-L1,未来从科研、转化研究角度考虑,则建议使用多组学、多维度、生物信息加入的整合生物标志物组。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任胜祥教授提出,目前MRD检测面临三大困难:检测标准的形成、疗效预测未达到共识、成为替代终点道阻且长。虽然很多生物标志物在较小的领域内有所突破,扩展到较大人群中往往预测效能被掩盖,因此,后续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的选择应从多维度出发,特别是今后免疫联合治疗方案增多。期待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能够多维度、全面解析肿瘤微环境特征,发现更多预测疗效的生物标志物。

南京鼓楼医院王立峰教授对其他教授的观点表达了赞同,并提出,最初MRD检测是用于血液系统疾病,而在NSCLC诊疗中,MRD检测更多地被应用于围手术期。目前数据提示,MRD是一个预后标志物,未有强证据提示其与药物疗效之间的相关性。现在缺乏相应证据来说明未来MRD检测是否可以作为替代终点。此外,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在临床中的应用与探索也引发了诸多思考。未来在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探索方面,不仅需要考虑科研探索需求,还需要考虑其临床可普及性。

8.png专家对话

最后,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褚倩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程渊教授从irAE多学科诊疗、系统性疾病与肺癌共病的诊疗、肺癌的早期诊断、局部治疗的探索、高原的肺癌等肺癌“小研究”结合临床实践问题进行了精彩分享,充分展现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专科在肺癌的早期诊断、不良反应管理、共病管理、以活检为基础的机制研究等方面的优势。程渊教授提出临床科研及基础科研应齐头并进,共同推动肺癌治疗规范化。

3.png程渊教授学术分享

其后,上海市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主持了大咖对话环节。段建春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俊玲教授分享了其临床思考。专家们表示,肺癌的诊疗涉及包括呼吸内科、胸外科、放疗科等在内的诸多学科,临床需要各学科专家共同合作,充分发挥其优势,从身边发现临床问题,记录点滴,并结合领域进展,发现研究方向,并进行特色研究。

4.png大咖对话

至此,此次肺癌直播间分享圆满结束。会后,【肿瘤资讯】特邀周彩存教授进行了专访。

周彩存教授专访视频

与你为5,大咖观点

我国少见靶点治疗、研发前景

在全球范围内,我国肺癌患者群体是最大的,每年新发肺癌患者超82万,这也成为我国临床探索少见/罕见靶点治疗的一大优势。此外,我们在靶向治疗耐药机制方面亦有很多机会,临床可以进行组织再活检或外周血ctDNA检测,这也可能成为下一代靶向药物研发的热点。我国制药企业很多,有一批比较成熟的研发团队,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相信我们可以在该领域大有作为。

作为ALESIA研究的PI,可以说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阿来替尼应该成为晚期ALK阳性NSCLC的标准一线治疗。该研究结果显示阿来替尼一线治疗ALK阳性NSCLC患者的PFS达到了近42个月,是克唑替尼的4倍,相当令人鼓舞。此外,阿来替尼对于脑转移复发具有预防性作用,这也是我们关注的。目前阿来替尼的数据已经相当成熟了,对临床治疗帮助巨大,CSCO指南、NCCN指南也对其进行了推荐。

广泛期SCLC免疫治疗困境及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IMpower133研究打破三十年的ES-SCLC治疗僵局并奠定一线治疗新标准,以阿替利珠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给ES-SCLC患者带来长生存希望。而今年中国首个评价阿替利珠单抗+EP一线疗效的真实世界研究数据的发布,证实在总人群、化疗敏感人群、接受维持治疗人群等关键临床亚组中均可见显著PFS获益,且安全性良好。大样本的真实数据在指导临床实践方面也非常具有临床价值和借鉴意义。

但患者中位生存期的改善仍有很大空间,长生存患者也不像NSCLC那么多,临床疗效仍未满足,需要突破。如何实现疗效的突破?首先要筛选免疫治疗优势人群,其次需要了解免疫治疗原发性耐药机制,这应该成为我们当今研究的重点或热点。

对青年医师转化研究方向建议及期望

转化研究可以说适合所有人,因为转化研究课题可大可小,希望中青年专家们都能在临床研究、转化研究方面取得非常好的成绩。转化研究会带来巨大的临床研究,临床研究的核心是创新,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转化研究做好了,临床研究就应运而生了。当然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单薄的,转化研究需要团队合作,利用好资源,把临床发现的问题通过转化研究解决,为临床研究指明方向。

肺癌直播间的初心及未来展望

我们知道,肺癌诊疗知识最贫乏的不是北上广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而是三线城市。在县城或内陆地区,专家们参与学术活动的机会很少,而这些专家们往往是肺癌诊疗的主力军,他们诊疗水平、学术水平不提高,我国肺癌诊疗水平就很难提高。一二三线城市专家有义务有能力把自己所学知识传递给更多的肺癌医生,但线下会议往往存在时间、地区、体力等限制,因此,我们期望通过网络媒体模式快速传播经验成果,使基层医生也能接受正规教育,通过多学科讨论,指导其临床诊疗。此外,国外也有很多学术会议,也可通过肺癌直播间以最快速度将其研究结果传递至祖国大地。通过这5年的努力,肺癌直播间的确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地市级医院会准时参与,未来也希望肺癌直播间能够做的更好、覆盖面更广,惠及更多从事肺癌诊疗的医生,并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邀请更多国外专家一起讨论,共同交流进步。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Shir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annah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2022年12月21日
赵辰光
齐河县人民医院 | 肿瘤科
传递肺癌学术前沿知识,指导肺癌临床实践
2022年12月21日
万军鸽
叶县人民医院 | 血液肿瘤科
肺癌直播间5周年特刊盛大召开
2022年12月21日
石常庆
沛县人民医院 | 肿瘤科
传递肺癌学术前沿知识,指导肺癌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