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转化成果,衔接临床|2022全国肺癌大会在京隆重召开!内科论坛报道

2022年12月19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2年12月16~18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办的“2022全国肺癌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500余位国内外肺癌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莅临盛会,共同推动国内外肺癌科研交流合作、促进临床研究、整合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推广肺癌临床实践的规范和共识。12月17日上午举行了内科论坛,【肿瘤资讯】现就内科论坛做专题报道,以飨读者。

会议伊始,内科专场会议主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洪兵院士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进行了大会致辞,两位专家指出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肺癌治疗的热点,也是本次论坛讨论的焦点。为了及时、准确的传达治疗前沿和分享最新进展,本次论坛邀请了本领域多位知名专家进行深入交流,以期能够带给大家全新的诊疗视角,同时,在未来也希望大家能够展开更多的多学科交叉合作,积累更多的中国人的临床真实世界数据,进行深入研究,以惠及广大肺癌患者。

免疫治疗篇

在河南省肿瘤医院马智勇教授的主持下,专家们围绕免疫治疗研究进展、耐药后治疗选择以及免疫治疗再挑战的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思考。

NSCLC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范云教授指出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mNSCLC)而言,一线治疗帕博利珠单抗+仑伐替尼(PD-L1 ≥1%)、帕博利珠单抗+CTLA4(PD-L1 ≥50%)、M7824(TGF- β/PD-L1)(PD-L1 ≥50%)以及阿特利珠单抗+TIGIT抑制剂(PD-L1 ≥1%)均告失败,尚未找到突破点,需要积极探索新靶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联合。LAG3抑制剂联合PD-1/PD-L1单抗、国产抗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PD-1/PD-L1单抗正在研究中,希望能够在序贯/联合、单抗/小分子药物、最佳治疗模式和最合适治疗人群等问题上,给予我们更多答案。抗体偶联药物(ADC)与PD-1/PD-L1的联合治疗崭露头角,希望能够在未来能够给患者带来获益。在生物标志物的探索方面,基于人工智能的TILS(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特征颇具前景,肠道AKK菌群仍需探索,多维度生物标志物整合等待完善。对于EGFR突变人群,TKI耐药后化疗联合免疫的治疗选择,需要寻找获益人群,而TKI耐药后的四药联合能够给患者带来显著获益。在新治疗方式/新药方面,新抗原疫苗疗效差强人意,TILs疗法颇具前景,而溶瘤病毒还面临着种种挑战。

在讨论环节,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崔久嵬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仲佳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蒋日成教授围绕NSCLC免疫治疗进展,进行了学术思辨,新颖的学术观点予人诸多启迪。

免疫治疗耐药后选择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胡毅教授指出,免疫系统的复杂性及其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肿瘤克隆性和选择性压力的进化过程,决定了免疫治疗耐药反应的规模及其持续时间的长久。免疫治疗耐药的特殊模式包括寡进展、快速进展(FP)、超进展(HPD)、初期死亡(ED)。克服免疫治疗耐药需要考虑抗原提呈和T细胞活化、T细胞转运和肿瘤浸润、肿瘤微环境中的T细胞杀伤活性。基于生物标志物和特定耐药性模式的个体化治疗可能是预测、预防和克服免疫治疗耐药的最佳途径。

在讨论环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许斌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卢红阳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丽萍教授围绕免疫治疗耐药的模式和治疗进展,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予人思考。

免疫治疗再挑战的现状和思考

广东省人民医院周清教授指出,影响免疫治疗进展后再挑战的可能相关因素包括患者的ECOG体力状态评分的状态、PD-L1的表达以及两次ICI相距的时间等。如果治疗达2年停药,停药后复发,ICI再治疗仍可有效,而初治未满2年进展后再挑战获益相对较小,进展后持续ICI治疗似乎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对于进展后再挑战的安全性,任何等级不良反应(AEs)的发生率在进展后继续给药的患者中较高,但3/4级AEs上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给药总时长有关。未来,在PD-1单抗和PD-L1单抗再挑战的先后顺序、药物切换以及联合治疗对于单药进展后患者是否有效等问题上,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在讨论环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肖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孟睿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际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李曦教授围绕免疫治疗进展后再挑战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给予临床诸多借鉴。

靶向治疗篇

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真发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黄鼎智教授的主持下,专家们围绕EGFR 21L858R突变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mNSCLC)、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治疗进展、MTB与个体精准化治疗和中国人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的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思考。

EGFR 21L858R突变mNSCLC治疗难点与应对策略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明芳教授指出,EGFR 21L858R突变NSCLC患者常出现共突变,对于EGFR 21L858R突变mNSCLC患者,优选对共突变更敏感且更有效的泛HER抑制剂,例如:达可替尼、二代EGFR TKI对EGFR共突变患者的客观有效率(ORR)高达100%。此外,EGFR 21L858R突变mNSCLC常伴随脑转移,EGFR 21L858R阳性NSCLC使用达可替尼治疗的研究中,随访4年后的脑转移累积发生率低于6.5%,颅内ORR高达80%,颅内疾病控制率(DCR)达100%。奥希替尼在总人群和21L858R中未降低脑转移累积发生率,FLAURA研究中奥希替尼在21L858R和脑转移患者中均无总生存(OS)获益。多项研究证实其在21L858R脑转移中的疗效远不如19del伴脑转移患者。达可替尼是21L858R患者中唯一PFS和OS获益的TKI,序贯三代进一步延长EGFR 21L858R突变人群OS达44.7个月。

在讨论环节,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煜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宋正波教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王成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卓明磊教授围绕EGFR 21L858R突变NSCLC患者的治疗,进行了学术思辨,令人受益良多。

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治疗的现状与探索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宋勇教授指出,EGFR突变NSCLC精准靶向治疗蓬勃发展,但是,东西方人种肺癌突变有差异,三代EGFR-TKI需要中国数据。阿美替尼为首个中国原研三代EGFR-TKI,治疗EGFR突变NSCLC疗效和安全性更优,更适合中国人群。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未来治疗方向亟需更多研究探索,中国学者将在该领域做出更卓越贡献,发出更多中国声音,造福广大肺癌患者。

在讨论环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燕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沈波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王汉萍教授围绕EGFR突变NSCLC患者治疗的现状与未来,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观点,令人深思。

化疗在肺癌免疫靶向时代的价值和未来
 
山东省肿瘤医院王哲海教授指出,虽然,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使得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但是,从整体观点来看,任何治疗手段与化疗相似,对总生存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当前,处于肺癌免疫靶向治疗时代,常在治疗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情况下)去/弱化疗,从整体全程角度,化疗的核心地位的确正在逐渐弱化,但是,仍有价值,难以舍弃。未来,我们应该慎言去除某种方法或手段,合理、综合的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才是肺癌治疗的“王道”。

在讨论环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申鹏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徐广全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王文祥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曾瑄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方文峰教授围绕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化疗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学术探讨,观点颇为新颖。

EGFR突变患者肺癌术后辅助治疗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吴楠教授指出Ⅰ期NSCLC合并病理/分子高危因素提示更差的预后。对于ⅠB期患者采取EGFR TKI辅助治疗可以带来无病生存(DFS)获益。根据埃克替尼在Ⅰ期EGFR敏感突变NSCLC辅助治疗的初步探索,结果显示埃克替尼相比一代药物在此类患者中具有更好的DFS获益趋势,同时,埃克替尼具有显著降低肺部转移复发和脑转移发生的几率。此外,根据ADAURA研究数据的再分析显示,在奥希替尼组中,无论患者处于何种分期,既往接受化疗没有明显获益,基于奥希替尼单药的无辅助化疗方案可行。此外,荟萃分析显示埃克替尼是安全性较好的EGFR-TKI。 

在讨论环节,辽宁省肿瘤医院张亮教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吴昊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冯长江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晓教授围绕EGFR突变患者肺癌术后辅助治疗,交换了学术观点,专家们妙语连珠,将会议氛围推向高潮。

大会总结

在会议结束之际,天津市肿瘤医院张真发教授进行了大会总结,他高度肯定了本次会议,他指出当前肺癌免疫和靶向临床研究的涌现,给予了我们临床诸多提示,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诊疗挑战。如何利用好临床研究数据,实现转化,这是未来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也是研究方向。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Amber




领新版指南,先人一步>>
查看详情